本报记者 时秀敏 李海 许晓悦
满目千山翠绿,层层茶山如波,高山峡谷处,低山丘陵间,丛丛茶树,如五线谱般延伸开来,直抵天边。采茶人似流动的音符,巧手翻飞,倩影晃晃,将新茶翠芽一叶一叶采下,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让人流连……
清明时节,记者走进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商城县,走进群山丛中的茶园,沿着高山茶生态保护线路,寻找春天与茶的故事,却一下子闯进了这迷人的画卷里。
商城茶好,茶香四溢;商城景美,美不胜收。商城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茶产业优势,做好“茶叶+”,唱响“富民曲”,茶产业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荒山变茶园 成就茶产业
走进商城县素有“万亩生态茶园”之称的汪岗镇韩冲村,但见高高低低的山岗上,一排排茶树沿山势整齐地梯级而上,茵绿油亮,清香暗浮。村民胡烈华正在给请来的采茶工分派采茶区域,忙得不亦乐乎,“这几年,在政府支持下,我开荒种茶,家里已经有40多亩茶园。春茶能够卖上好价钱,得抢天夺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作为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国家级贫困县商城县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龙头带动、产业推动,不断放大茶产业优势,促进茶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型。很多像胡烈华一样的农民开荒种茶,在家门口的青山绿水间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愿望。贫困户彭帮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年我新开了10亩茶园,政府一亩给补助1500元,贴心得很。我还承包了高山上村集体的几亩茶园,今年脱贫没问题!”彭帮生笑逐颜开,“现在在俺村你很难找一片荒地荒坡,都开荒种茶了,家家有茶园,家家挣钱忙。”
从零星种植到成为茶叶生产专业村,韩冲村党支部书记胡正华最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大茶产业,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强有力的措施,除了免费为群众提供茶苗、技术,前三年每亩田还补贴600斤水稻,保障群众口粮。如今,政府从群众需求出发,采取现金奖补的形式,更受欢迎。今年,韩冲村新开了100亩茶园,县里奖补了15万元。
三年初见效益,五年大见成效。丰产茶园每亩平均收益在5000以上,“一亩茶园顶十亩水稻”的设想变成了现实。效益就是最好的宣传,如今,韩冲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飘着茶香。
无独有偶。从400亩发展到4000多亩,金刚台镇金刚台村茶园面积十年间增长了10倍。
村党支部书记张贻发既是种茶带头人,又是金刚台村益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每年春茶开采时节,他除了忙自家100多亩茶园,还要操心合作社社员的春茶生产,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记者见到他时,由于连续多天的劳累,他病倒了,还在输液。
“我们村240多户,全部加入了合作社。过去家家户户都炒茶,茶叶作坊小而多、小而散。如今,我们依托合作社,通过‘茶农+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本与资源的紧密结合,形成农民专心管茶园、合作社全心做茶加工、企业全力做市场的可持续的发展格局,茶叶品质高,也不愁卖不上好价钱!”一提茶,病痛中的张贻发容光焕发。
20余万亩茶园、460家茶叶加工厂、145家茶业专业合作社,让商城的高产云雾茶走出信阳、走向世界,让4万多农户、8万多农民受益。
为提高茶品质,激活茶市场,2016年初,商城县政府制定了《商城县实施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战略行动方案》,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全面启动国家级出口高山茶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强力推进基地建设、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引导全县茶叶产业迈向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春茶尖尖叶儿翠,绿得人心也发芽。远销五洲四海客,逢人都夸商城茶。”2009年以来,商城县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全国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县”。
茶园变景区 转型求突破
峰连天际处,茶香绕山间。大自然赐予商城山川之秀,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全县有大小山峰300余座,千米以上山峰16座,最高峰金刚台海拔1584米。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56.7%,“中国最美县城”“中国深呼吸百佳小城”“中国最美30个小县城”……一顶顶桂冠让人心生神往。
高山云雾出好茶。全县高山茶园座落在群山之巅,所产高山茶以“芽头大、汤色清、味道浓”而闻名,有诗赞曰:“杆儿粗壮可撑船,叶儿肥胖能包天。清香浓郁品味久,酽汤澄碧续水甜。”
当自然生态美遇上高山云雾茶,茶产业与旅游业就碰撞出了茶旅融合的火花。黄柏山、金刚台、西河……商城县的每一个景区,似乎就是一个天然的大茶园,茶园入景区,景区绕茶园。茶汤,滋润着商城的茶农;茶香,更吸引着远方的游人。
“茶旅融合是一篇产业升级、强县富民的大文章,是一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新举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商城县县委书记李高龄胸有成竹地说。
国家4A级景区西河景区就是先有茶园、后有景区、茶旅融合的最好佐证。早在19世纪60年代,商城县其鹏有机名茶厂的第一代传人就是在这里栽茶种树,与茶为伴,以茶为生。百年之后,这里的高山云雾茶获得全国名优茶特等奖,美丽的西河也养在深闺人渐识。有识之士遂携巨资来此深山,修坦途,筑堤坝,镶明珠,护花红,沉寂千年之西河,渐为世人仰慕。
如今,西河景区游人如织,其鹏茶业门庭若市。“周氏茶叶”第五代传承人周正祥告诉记者,名茶厂茶旅融合基地可同时接待百人食宿。即将实现无线网全覆盖的茶园将留住并吸引更多游客,由他独创的“纸面淘宝”可在宣传册上扫码购茶,公司每年3成茶叶通过网购香飘海内外。
站在吴河乡莲花山茶庄的观景台上,极目远望,一湾碧波,一湖春色,尽收眼底。蜿蜒而行的乡村公路玉带般缠绕,一望无际的水面烟波浩渺。
随行的商城县特产局副局长徐海生指着这一方美景,兴奋地告诉记者,莲花山茶庄位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保护湿地鲇鱼山水库的上游,茶园就是鲇鱼山水库的一个个小岛,似张开的手掌,直抵水库深处。茶树背依青山,临水而居,既成就了这千亩有机茶园,又成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首选之地,成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的写生地。
从前只卖茶叶,而今更卖风景。金刚台镇金刚台村自从大规模发展茶园,每年采茶时节,亦是游客大增。茶农的茶叶不出景区,就有大半被游客买走了。全村30多户农家乐,既卖茶叶,又售土鸡、土鸭、山桔梗、山茯苓、天麻、板栗等土特产,个个赚得盆盈钵满。
新的理念培育出新的业态。茶旅相融,如催化剂一般,将商城县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2016年度“全国茶旅游路线”推选活动中,商城县“黄柏山、汤泉池、金刚台三日游”被评为首批十大“2016年度全国茶乡之旅特色路线”之一。
茶山变金山 托起致富梦
长期以来,困扰商城茶产业发展的有两大难题:一是由于地处高山,茶叶鲜叶往往叶片较大了还很娇嫩,商城茶因而不如市场推崇的信阳毛尖卖相好,价格往往就打了折扣;二是和信阳其他产茶县区一样,过去商城县主要采摘春茶,夏秋茶资源浪费严重,茶农收益不高。
如何破瓶颈,解难题,成为摆在商城县当政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说一千道一万,产业增收是关键。”商城县特产局局长陈耀明为我们解开了谜底,“我们按照全市茶产业发展规划,严格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持续调结构促转型,推动商城茶产业做大做强。”
作为商城县特产局成立以来的首任局长,8年来,陈耀明走遍了商城县的每一处茶园,对全县茶产业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全县茶产业发展状况了如指掌,也最有发言权。他深有感触的告诉记者:“加强夏秋茶深度开发是商城县做大做强茶产业、实现了茶农增收茶企增效的一条好路径。”
在高山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中,商城县一方面精心打造标准化的高山生态有机茶园,另一方面全面推行绿色防控,建立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全县依靠先进的机采、加工工艺和建立标准化体系,开发有机茶产品,坚持春、夏、秋茶并重,高、中、低档搭配,将其培植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怎么以夏秋茶增收增效?莲雾山茶叶公司李业权有一本明白账。
“做夏秋茶,可以从春天一直开采到八月份,把过去春茶一个月的采茶时间变成了现在的五个月。夏秋茶产量大,机采更省事,而且出口不愁销路,收入和春茶差不多,相当于一亩茶园收入翻了一番。”李业权如数家珍,“增收账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茶场1600亩标准化的有机茶园,可以全部实现机器采摘,机采夏秋茶,两人操作一台机器,一天可采鲜叶3000斤,一斤按六毛钱收购,一人一天就能收入900元。夏秋茶一年采摘六道,采摘时间拉长,更是大大增加了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收入。”
据李业权介绍,近两年,公司夏秋茶全部出口,已出口欧盟和美国近30万斤干茶。但对于具有年产60万斤干茶生产能力的公司来说还是“吃不饱”。可以说,周边乡镇的夏秋茶鲜叶有多少,公司就有能力消化多少。
善算增收账的,还有河南滴翠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当家人李松涛。进入三月以来,他带着工人连续加班加点。说起即将投产的夏秋茶出口加工生产线,他信心满满:“本月底,公司就有望正式投产,年可加工夏秋茶45万斤,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可解决周边乡镇数万亩茶园的夏秋茶出路问题。”
河南滴翠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商城县茶产业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为支持企业发展,商城县政府斥资千万,建厂房,购设备,“摘下梧桐引金凤”。所为者何?
“对众多茶企,我们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就是为了让他们早赚钱、多赚钱。因为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只有企业赚钱了,千家万户的茶农才有收益。”商城县县长周哲一语中的。
结束商城县的采访,记者脑海中飘过一首优美的歌:青青茶园一幅画,迷人画卷天边挂。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商城画卷久久挥之不去。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评价茶产业。商城县唱响的“富民曲”,不正是这句话生动的实践样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