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银鸽)4月22日,由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年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大赛在浉河区广义茶印象园开赛。通过预赛选拔,来自浉河区、平桥区、固始县等8个产茶县区的34位优秀炒茶选手同台竞技。
现场抽签决定比赛顺序和炒锅位置后,各位炒茶高手在炒茶锅前一字排开,随着手中竹把娴熟地翻炒、抖动,原本青翠的茶鲜叶渐渐变干、成条形状,赛场内茶香四溢。
正因为手工炒制以其独有的筛分、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传统制作工艺,才有了信阳毛尖茶 “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色绿”的特色风格。在炒制现场,作为评委之一的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分数。他说:“选手在杀青、揉捻时有自己的手法,炒出来的茶叶品质和甘甜度也不一样,也是我们最后作为评比的标准之一。”
经过生锅杀青、熟锅理条后,茶叶还需炭火烘烤的“历练”,而这一道工序对选手火候的掌控要求非常高。“炒好的茶叶大约需要5-7分钟才能烘干、回潮,用手能捻成末,如果闻着有焦香,证明温度就高了……”信阳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吕立哲介绍,“炒制结束后,评委们再通过观外形、闻香气、尝滋味、看汤色和叶底五项综合进行评比。”
在候场区,炒茶师们不时讨论、相互交流炒茶心得。在2014年中国茶博览会上代表信阳夺得特别金奖的陈正军说:“从1992年第一届信阳茶文化节开始,我就坚持手工炒茶,这种最原始、最生态的方式炒出的茶口味就是正,俺家的高山茶每斤至少卖1000块钱,还供不应求。”像陈正军这样身体力行传承古法炒制技艺的师傅还有很多,来自固始县武庙集镇皮冲村的女炒茶师邱炳秀自豪地告诉记者:“18岁我接手父辈传下来的炒茶手艺,到现在快30多年了,今天也来和他们比试比试。”
据了解,本次炒茶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将被市人社局授予“信阳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由市文广新局纳入“信阳毛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才库”候选人名单,并颁发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