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赵曾行)春风轻抚,万物复苏。微风吹过,商城县鲇鱼山水库大坝西侧山坡上的一大片小树苗随风轻轻摆动,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昔日的荒山,是如何换上新颜的?
这得益于商城县法院在环境资源类案件审理中引入的生态修复性司法理念。
商城县素有天然氧吧和绿色天然宝库的美称,但滥伐、盗伐林木、非法占地等严重破坏县域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为司法守护青山绿水,商城县法院针对涉环境资源刑事案件,在严惩犯罪的同时,引导被告人原地或异地“复植补种”,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法院根据其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弥补程度,在判处刑罚时酌定从轻处罚。
今年2月,商城县法院联合该县司法局、林业局、水库管理局等单位建成占地约为100余亩的环境资源审判“复植补种”公益林基地。凡自愿签订“复植补种”协议的被告人,均需于当年或下一年植树季节在林业部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补种。同年3月12日,商城县法院现场督促涉盗伐、滥伐林木、失火的10余名被告人在该基地补种树苗,异地修复受损生态。如今,昔日荒山换新颜。
“在未‘复植补种’之前,此地灌木较少,植被稀疏、山体裸露,山脚、山腰、山顶植被种类差异较小,森林覆盖率较低。‘复植补种’后,桂花、栾树、紫薇、樱花、垂柳等苗木已发芽,地被种植物覆盖了裸露的土地,满眼都是绿。” 商城县林业局监管部门负责人说。
“‘复植补种’司法理念的效果未来可期,待绿树成荫时,该基地将成为一个草木葱茏的花园。”商城县法院环资法官充满信心地说。
商城县法院此项务实的司法举措,既打击了犯罪,又守护好了青山绿水,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效果。据统计,2017年以来,商城县法院共督促16件盗伐、滥伐林木罪、失火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21名被告人补植各类树苗达4740株,造林78亩,生态修复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