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梅
在初中古诗词优化教学设计中,怎样使教学对学生可见呢?我认为需要确定一首诗的教学点。在教学点的选择上,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七-九年级)目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点:
一、明诗意
“明诗意”是明晓字面意思。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读诗首先得了解诗的文义,不能了解文义,欣赏根本说不上。初中古诗词比较明白易懂,又有一些注释,但对初中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些困难。向来认为译诗有伤雅道,因为妨碍读者欣赏的自由,而且免不了成见或偏见。但是,谨慎的译诗,对于初学者未尝没有用处,可以帮助初学者了解诗中各句的意旨,并培养他们的欣赏力。
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这样,心灵远离尘俗,自然觉得偏远幽静。在东篱下采撷着菊花,心情悠闲,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景色在傍晚特别美好,鸟儿结伴回归远山的怀抱。此情此景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意,想要说明白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意思懂了,再来背诵。教学之初,教师即应要求学生背诵下来,便于理解,便于积累,便于随后的教学。诗歌教学,通常是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
二、重感悟
对于中学生而言,仅理解大意恐怕不够,也与课标所提的想象意境、体验情感的要求不符。
想象意境,先是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全诗字面所写景象,形成初步想象。然后依据创作背景推究作品的情感基调,讨论作者可能还有哪些见闻、言行、感受没有写入诗中,初步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较完整地复现意境。视作品难度及学生理解情况,由浅入深引导,并反复进行,让学生尽可能地走进诗境。这一环节要对学生的想象做出具体指导,因为复现意境会涉及角度、内容、方法、程度等多方面问题,如站在作者角度还是读者角度,是否需要补充诗句省略的部分,是仅想象诗句所写的还是要揭示言外之意,是否需加上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等等。
另外,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普遍附有自学古诗部分,并有简单的学习提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将复现意境作为基本环节。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商山早行》的导语就简明复现了意境,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
体验情感,感悟诗情,是在充分复现诗境的基础上领悟言外之意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在具体运用到操作层面上,关键是找准诗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因诗而异。
有的诗歌,写作背景就是它的关节点,关于诗歌的整体解读,教师就得牢牢抓住它,讲清讲透。
有的诗歌,意象、意境就是它的关节点。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诗歌意象是外在事物形象与诗人内在情意的交融。诗歌意象主要通过形容词与名词的叠加组合得以呈现。有些诗歌由一个单一的意象构成,多数诗歌由若干意象组成的意象群构成。意象在文本中的形象和色彩如果和通常的理解有差异,就需要读者特别予以关注,因为诗人所创造的这一独特意象可以具有别的意义。
因而,教学古诗词也应该把诗人入目且描绘的意象做一次梳理,由此建构起若干意象之间的意义关联。例如马致远《秋思》,把一个断肠人置于一个特别境地——这里枯藤、老树、昏鸦,所体现的是黄昏时节,触目所及景物的苍凉与黯淡:小桥、流水、人家,则形成对比,看出此地人家生活的温馨和美好。这两组意象相比,可见我——一个沦落天涯的人的孤独寂寞。在中国历史长期的文化酝酿中,很多意象和实景都带有文化意味。
有的诗歌,“诗眼”就是它的关节点。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处处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诗眼就是这个“狂”字,也是全文的线索,这个字最值得我们品味。
有的诗,用典是它的关节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种种矛盾复杂的心情全托给了几个典故,这些典故在思想感情上的容量,真顶得上千言万语。这几个典故讲解清楚了,尤其是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讲透,讲精彩,诗人的形象就饱满地站立起来了,课就讲成功了。
教学中要把这些关注点明晰化,引导学生在对艺术形式的分析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对古诗的感悟要遵循:诗情是由景或者说由意境承载的,故应由景悟情;意境是由各个意象构成的整体,诗情是由这个整体来传达的,不能把它肢解成一个个零部件,故应整体感悟;诗情须充分感悟而得,别人的解说分析不能代替自己的感悟,故应该自悟诗情。
三、会运用
古诗词教学要贯通古今,古为今用。
古诗词是将真、善、美融为一体,而又以“美”为最突出特点。能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领悟。诵读欣赏古诗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格修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古诗词能提升孩子的气质和修养。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是汉语浓缩的精华,又没有古文难度大,常读古诗词,其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作者系信阳市第五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