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甫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潘志贤
前言
一所20名学生的农村小学,只有一对老夫妻担任教师,教室地板是一块块土砖拼凑的,四面的墙体早已分不清颜色……这里没有窗明几净却有书声琅琅,没有宽敞舒适却同样渴望求知。
第一次到谢畈村时,石婷的心,被眼前这一幕扎得生疼。
市青联委员石婷是河南省信阳市一所民办舞蹈学校的校长。被选派到浉河区董家河镇谢畈村任第一团支部书记后,石婷忙前忙后一个多月,把昔日杂乱破旧的房屋变成整洁标准的舞蹈教室,把杆、镜子、空调等一应俱全。
“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接受艺术教育,努力‘化茧成蝶’。”每周,石婷都会去给孩子们上课,山里的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和滋润后,如舞蹈课上石婷要求他们的那样:挺起了胸膛。
在河南省信阳市,像石婷这样的派驻非贫困村的第一团支部书记,一共有144名。
2017年以来,团信阳市委联合信阳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探索实施了第一团支部书记助力脱贫攻坚战斗的“百村千户计划”,选派第一批第一团支部书记到百个非贫困村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直接联系、帮扶贫困户1000户以上。第一团支部书记以兼职方式开展工作,每月安排不少于1/5的时间到派驻村。根据个人意愿,派驻时间1~2年。
2017年3月9日,信阳市委组织部、信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共青团信阳市委联合印发《关于选派优秀团干部和青年骨干兼任第一团支部书记实施“百村千户计划”助力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据统计,144名第一团支部书记入村一年来,累计联系贫困户1100余户,帮助群众发展致富项目90多个,争取物资价值22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在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战工作中,探索出了有信阳特色的工作新方式。
团河南省委书记、党组书记王艺:
第一团支书工作是信阳共青团强“三性”、去“四化”的具体体现,是立足本地实际、汇聚八方之力、助力脱贫攻坚的扎实举措,是广大团干部和青联委员等青年骨干主动看齐核心、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汲取精神力量、厚植群众根基、砥砺群众工作本领的自觉行动。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持续在党委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党建带团建,总结经验,拓展深化,使此项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取得更大成效,为河南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作出团组织更大的贡献。
派驻第一团支部书记助力扶贫,为什么不到贫困村?团信阳市委在设计时有着自己的思路。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下辖8个县全为贫困县,2016年年底全市贫困人口总计38.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69%,贫困人口占河南省的十分之一,是河南省扶贫任务最重的省辖市。
截至2017年年底,信阳市还有26.6万贫困人口,其中有15.9万贫困人口分布在非贫困村,占59.7%。也就是说,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已经超过了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加之2015年以来,信阳市已经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党支部书记,非贫困村就成为脱贫攻坚亟需加强力量的领域。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团信阳市委书记谷光亚说,共青团服务党政中心工作,按照党政关注、青年需要、共青团能为的标准,派驻第一团支部书记,作为第一党支部书记的延伸,下沉基层、扎根一线,能够在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地方发挥积极作用。
在信阳市公安局民警陶阿佳的手机中,一直留存着刚到平桥区明港镇何岗村拍下的两张照片。第一张是他拍的一家7口人吃过的剩饭。当时,是上午10点多钟,一家7口人刚吃完饭,“现在吃饭,中午怎么吃得下?”
“早上中午就这一顿。”孩子回答道。
第二张是一名80多岁的老人坐在房顶上。当时,陶阿佳拍下照片后赶紧喊:“大爷,爬那么高干啥?”老人说,“要下雨了,屋漏,用油皮纸盖住”。
陶阿佳,从警10年,也是唯一一名穿警服的第一团支书。公安工作本来就任务繁重,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陶阿佳决心把零碎的时间整合起来,在助力脱贫中有重点地做点实事。
从信阳市区到何岗村,一来一回要110公里,陶阿佳每次去,都要一次去两天,在村里过夜,住在村民家,详细了解贫困村民家的情况。最近,陶阿佳“盯上”了村里的两名贫困高中生,进行结对帮扶,直到他们考上大学。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陶阿佳说,在资源和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把精力聚焦,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做一件是一件。
平桥区水利局干部翟超第一次到派驻的洋河镇陈畈村任第一团支书时,该村只有一名团干部,对共青团组织的基本知识等一问三不知。他就从整建村团支部入手,通过选举首先完善了团内职务,确定各自职责,基层团组织得到完善和加强。
翟超还建立了“在校中学生”“在校小学生”“流动到村外青年”3个名册,把村团员全部纳入名册中,便于管理和服务团员。翟超在村部建设了青年之家活动阵地,这里很快成了政治学习的中心、思想教育的阵地、传授知识的课堂、帮助青年的场所。他还在微信群里组建了“陈畈村网络团支部”,主要服务于本地跨行业、跨人群和外地求学青年学生、外地经商青年等,实现跨地域的网络建团密切联系青年。这些办公场所和网络平台都成了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阵地。
计划130名,却选了144人
派驻第一团支部书记助力扶贫,选准派强人员是关键。信阳市结合青年特点,将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进行联动,吸引优秀社会人才加入共青团工作队伍。
团信阳市委通过电视台、报纸及团属微信微博等形式,向全市优秀青年党团员发出号召:人选不拘身份、年龄、学历、籍贯等条件,在政治可靠的基础上,从市、县(区)、乡(镇、街道)团委干部,市直、县(区)直单位团干部,青联委员,青年社团骨干,优秀青年典型等群体中择优选派。
在审核把关上,第一团支部书记人选必须是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政治立场坚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有较强工作能力,敢于担当,善于做群众工作,开拓创新意识强;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在“百村千户计划”方案中,第一批原计划选派130人,因为报名积极,最后由团信阳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成立领导小组,综合候选人条件和岗位要求、派驻村情况等,最终确定了首批144名第一团支部书记人选。
张德亮是信阳一家西餐厅的总经理,热心公益的他,担任信阳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总队长。得知消息,张德亮立即报了名。
此前,张德亮就一直向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捐款捐物。在他的8家连锁西餐厅,均设有专门的茶水站,常年向交警、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免费供应茶水。
被选派到光山县文殊乡壮山村任第一团支部书记后,张德亮有空就去村里走访,村里需要找工作的,他无条件接收到自己企业就业,第一批就接收了15人。同时,他还与平桥区彭家湾乡何寨村第一团支部书记张卫东对接,作为结对帮扶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张德亮说,自己从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跑过车,干过装修,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作为非体制内的民营企业负责人,能被团组织选派为第一团支书,只有用扎实行动履职尽责,为团徽增辉,才能真正称得上青年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对此,同是民营企业负责人的石婷深有同感。“能成为一名第一团支部书记,是无比光荣且责任重大的事。”石婷说,对个人而言,能奉献青春和爱心,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努力把一件事做好;对自己的企业来说,能有幸参与到扶贫事业中,尽点绵薄之力,也是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好机会。
在信阳各县区里,光山县选派了28名第一团支部书记,人数最多。团光山县委书记陈江霞除了当联络员,自己还身体力行,也到方楼村任第一团支部书记。
在和27名“同行”一起奋战的经历中,第一团支部书记们的干事热情,让双重身份的陈江霞深受触动。
陈江霞回忆,2017年5月,新华书店的李猛被派驻到李畈村。下村伊始,正赶上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档卡整改,在村部尚不具备吃住条件的情况下,李猛一个人每天起早摸黑驾驶摩托车来往村里,喝浓茶,吃泡面,每天鏖战至深夜。李畈村所有档卡经他手“脱胎换骨”,由倒数第一成为全乡标杆。
在团光山县委组织的一次“北京圆梦行”活动中,2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全部来自驻村第一团支书所在村。因为要赶早上8点的火车,陈江霞通知大家早上6点集合准时出发。
为了第二天能准时集合,所有人都在头天夜晚把各自村的孩子接到了县城自己家中,跟自己孩子同吃同住同玩。然后第二天把这些孩子送来,第一团支书们自己的孩子却是默默跟着父母来,然后再默默跟着父母回去。
青春汗水挥洒脱贫“战场”
第一团支部书记入村后,不能由着性子想当然。团信阳市委制订了详细的方案,要求他们依据实施意见开展工作,当好村党支部书记的“助手”。
方案首先明确了5项规定动作:联系10户贫困户、整建一个团支部、掌握派驻村3个名册(在校中学生、在校小学生、流动到村外青年)、落实2个行动(团河南省委“八方援”行动和信阳市共青团组织助力脱贫攻坚战“1369”行动)、履行4项职责(健全民主决策、矛盾调解化解、开展便民服务、党风政风监督)。
同时,也给第一团支书一定的自由度,可以进行“自选动作”。在关心关爱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帮扶困难家庭,在思想引领、转移就业、产业扶贫、教育育人、环境改善、文明倡导、回归创业、脱贫致富等方面,都可以“自由发挥”。
2017年,团信阳市委策划实施了“脱贫攻坚·青春筑梦”巡回报告会、“脱贫攻坚 情暖童心”圆梦微心愿公益行动、“助脱贫 心连心 手拉手 共成长——红领巾扶贫助困手拉手”行动、“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希望工程温暖冬天——百团百队百号结百村”活动、“助力脱贫攻坚 汇聚青春力量”百场志愿服务活动六大项目,用具体项目带动基层联动。
在组织好这些活动的同时,第一团支部书记们也创造性开展了很多活动,小项目一个接一个,为贫困青少年和群众送去信心、温暖和实惠。
帅洼村第一团支部书记周宇虹,发起了“我们有志气”主题励志活动;蒋楼村第一团支部书记丁璐,组织留守儿童出村到市里参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朱岗村第一团支部书记余承锡,开展了“济困扶贫 健康行动”进村义诊;青山村第一团支部书记占才军,帮助该村小学铺设600多米管道,接通了自来水……
第一团支部书记们用拼搏的汗水,让乡村干部和贫困户们改变了看法。“年轻人不是花架子,不是来镀金的。”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党支部书记胡善信说,“第一团支部书记带来了好的思路、好的工作状态,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资源。我也是一名老团干,我们确实感受到,团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破解基层“四缺”找到抓手
到光山县蒋楼村兼任第一团支部书记的丁璐,原是信阳市检察院人事处副处长,今年2月已升职为处长。虽然为村里做了不少实事,但最让丁璐引以为豪的,还是她的“老本行”——选人。
入村不久,丁璐就着手整建团支部,她从村里487名青年中,选拔了5名优秀青年组建了团支部和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团支书是一名回乡创业的农家乐小老板,还是一名95后。
一群本村年轻人,在丁璐的带领下,组建了微信群,建立了网上团支部,起名为“蒋楼有为青年”。
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场所……啥都缺,这工作还咋干?“四缺”是困扰基层共青团的普遍问题。不过,随着第一团支部书记们的到来,破解这些难题,团信阳市委逐渐有了思路。
第一团支部书记选派工作打破身份、年龄、学历等限制,采取体制内和体制外相结合、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兼职方式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加入群团工作队伍,使其成为基层群团工作的重要力量,改变了很多派驻村没有团支部书记的状况,缓解了派驻村团组织“缺编制”问题。
在“第一团支部书记当代表,派出单位当后盾”的机制下,首批144名第一团支部书记带动团干部、团员青年、青年社团和青年志愿者等1300余人到派驻村开展团的活动,团的工作力量在基层得到展现,缓解了派驻村团组织“缺人员”问题。
第一团支部书记把整建派驻村团支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第一团支部书记派出单位累计为派驻村团支部建设添置办公设备30多套,投入物资20余万元,50多个派驻村团支部实现了“有办公场所、有团支部牌子、有团旗团徽、有办公设施、有规章制度”,缓解了派驻村团组织“缺资金”问题。
第一团支书工作得到了团河南省委和信阳市委主要领导的支持、肯定和高度评价。团河南省委书记王艺、副书记武皓等曾专题调研指导第一团支书工作,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市长尚朝阳等也予以支持和肯定。
第一团支部书记在党委组织部门等的支持下,依托派驻村党员服务站等场所建成青年之家29个,为派驻村开展青少年活动提供了固定场所,缓解了派驻村团组织“缺场所”问题。在第一团支部书记的带动下,一批村级团支部的“四缺”问题得到了破解。
“第一团支部书记大多是团员,在脱贫攻坚火热的实践中,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优良作风、提升了工作本领。”在团信阳市委书记谷光亚看来,选派第一团支部书记,探索了加强团员先进性建设的重要载体,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第一团支部书记亮出了团的旗帜,体现了新时期团员的责任担当、先进本色。
此外,按照工作要求,第一团支部书记深入派驻村,联系了一大批村内的困难青少年,为他们建档立卡,结合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开展资助入学、就业培训、创业孵化等针对性服务,开展了婚恋交友、文体娱乐等活动,为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1+100”工作找到了突破口。
“在进村入户同最基层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第一团支书也加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宪法等,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注入了青春活力。”谷光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