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父母的节俭


我的父亲母亲,一个生于20世纪30年代,一个生于20世纪40年代。经历过动荡岁月和物质匮乏年代的他们,虽然现在有能力享受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生活,但平时他们还是处处节俭、处处算计,已经到了过度的地步,我形容他们一辈子在花费上、用度上从来没有“气粗”过。节俭已融入了他们的血脉,成为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节俭,百科词条指的是生活俭省,有节制。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路径。我的父母能把这种美德放大到极致,家里的物品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人们都知道1982年的干红好,估计没人相信我们家1986年的电棒管至今明亮如初。父母都是医生,在我们生活的小县城,家庭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小时候嘴馋,特别到夏天喜欢吃3分钱一根的冰棒,父母舍不得给我买,偶尔买时也不忘嘱咐我吃时用瓷缸托着,怕冰棒结不紧融化掉地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父母托人买了一台日立牌18英寸彩色电视机。电视买回后,父亲规定每天只能开机观看两小时,这对当时正热迷追剧《排球女将》和《上海滩》的我很是不解。后来才知道父亲不知道听谁说的,一台电视机只能看一万小时,怕看够了时间没钱再买,或许也有省电的成分。这台电视机一直到2013年还能收看,只是按键有点儿滑丝。我当时建议父亲给“日立”厂写封感谢信并让该厂当文物收藏。

我兄弟俩都是18岁离家入伍,均在部队服役十余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思亲、思家心切,我写信给父母让他们安装一部电话,父母舍不得缴近2000元的初装费,回复说又不做生意,没地方打,用不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家里才安了一部电话,每逢接父母电话,我能明显感到他们语速极快。

由于工作关系,我一年回老家看父母次数不多。不过,每逢春节,我总是带着老婆孩子回去住上几天,感受亲情。有一年春节,我因父母节俭发了一次脾气。我本能地认为他们一年到头节俭过日子,到了春节总该“铺张”一下,没想到的是,家里论斤称的饼干,带着煤油味;只买了一只卤猪耳;初一、初二都是吃年夜饭剩余的饭菜。气得我冲他们嚷嚷:“留着钱干什么呀,放着数钱玩吗?”

我从来就相信,普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子女的。当我兄弟俩的孩子考上大学,父母考虑我们收入不高,孩子上学期间,每年他们都分别拿出一万元进行资助。父母常说,过着好日子,应不忘苦日子,福是惜出来的。父亲讲过一个故事我印象很深。说李自成经过艰辛苦战到北京后,长工当地主,也把鸡蛋补,追求皇帝的奢华富贵,天天日子如过年,极尽享乐腐化之能事,本来有42年皇帝命,因天天过年,42天便提前过完了42年。父母惜福不是他们不知道享福,而是想用惜福去得福,想让子孙后代能长久享福。 我一直相信,普天下的子女也是爱父母的,到一定时候,都会倾尽全力地回报父母。当我到了自己儿子该成家立业的年纪才明白,父母不需要子女的回报,正如园丁辛勤地培养花草,看着花草长得旺盛就是对园丁最好的报答。(尚剑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