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韩洁 何欣荣 胡璐 刘红霞
大国财政,夯实大国治理基础。
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党的十九大后首份“国家账本”亮相,提交人大代表审查。
为国理财,为民服务。打开2018年政府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数里行间折射新时代的国计民生。
收支之间,彰显新时代政府理财之道
新时代的大国经济,离不开大国财政的支持。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国家收支大账——
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超过18万亿元,支出接近21万亿元,与美国的支出规模进一步缩小差距,彰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气度。
财政部部长肖捷说,经济是财政的基础。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扭转了2012年以来增速放缓态势,“恰恰印证了我国经济发展不仅总量扩大,而且质量和效益提升。”
这是一份聚力增效的宏观调控大账——
收支之间,存在2.38万亿元财政赤字。2018年,我国赤字规模与去年持平,赤字率预计为2.6%,比2017年预算降低0.4个百分点。
“调低赤字率,主要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财政增收有基础,也为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委员看来,赤字率降低释放进一步防控经济风险的信号,同时赤字总规模并未减小,彰显积极财政政策更加聚力增效的新特点,更侧重在结构性方面发力。
“治大国如烹小鲜”。财政支出虽然数额庞大,但也要像老百姓过日子一样学会精打细算。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财政状况出现好转,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尤其要管好‘钱袋子’,多谋民生之利,要把钱花好、花在实处,让每项民生工程、公共服务真正发挥作用,以解民生之忧。”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代表说,只有这样,百姓才能有更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增减并举,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高质量发展,是今年全国两会一大热词,也是中国经济面向未来的关键词。
新起点上,如何推进、落实高质量发展,众所瞩目。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8项工作中位列首位。服务供给侧改革,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着墨颇多。
——继续用好专项奖补资金,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
——投入更多“真金白银”,支持中国制造业砥砺前行;
——在过去五年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的基础上,改革完善增值税,大幅扩展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
——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调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
“从过去侧重于在支出方面扩大政府投资,到如今更加侧重在收入方面减税降费,高质量发展为财政政策确立了新内涵新目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委员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预算报告积极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过去,中科院一个研究所的科研经费能达到几千万或上亿元已经很难得。而今,实力强的研究所科研经费能达到10亿元级的规模。”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代表说,作为提升原创能力、实现创新驱动的抓手,基础研究在预算的支持下迎来了发展春天。
个体的微观感受,蕴藏于预算的宏大图景:
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为7286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多。2018年,这项支出为7595亿元,比2017年执行数增长4.2%。
“对企业而言,是否更具发展活力、创新能力、更优效率、更高品质,成为新时代的检验标准。”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代表说,国家财政坚持鼓励创新,更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让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更足、更有干劲。
取用有度,满足百姓更美好生活需要
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顺应矛盾转化,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关系着百姓福祉。
个税征收,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委员说,除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提高个税起征点,个税改革还前所未有增加了专项扣除,首选重点是子女教育、大病医疗。未来,我国将改革完善个税征税模式,将分类税制转化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税模式,更好体现税收公平。
支出方面,打开“国家账本”,教育无疑是第一大项目。近21万亿元支出大盘子中,每花掉7元钱就有1元投入教育,2018年共安排教育支出超过3万亿元。
“今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词就是公平和质量。”河南省实验中学校长马玉霞代表说,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这种安排部署确立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导向,充满了执政为民的深厚情怀。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中央和地方投入超过2.5万亿元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超过1.5万亿元支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10.9%,增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力……
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关键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背后同样离不开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
针对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增加投入,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要加强资金整合,防止资金闲置和损失浪费。
预算报告显示,2018年,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1060.9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规模。同时,还将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
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国家级贫困县。海伦市向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向秋代表说:“去年国家给地里打井安装了滴灌,今年家门口的那段路也将开始施工,财政帮扶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生态环境质量众所关注。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水、土壤三项污染防治资金合计405亿元,比2017年增长19%,投入力度为近几年最大。
“这显示了党中央支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的决心。”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代表说。
决胜全面小康的三大攻坚战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放在首位,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比,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也要警惕个别地区存在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的行为。”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说,关键要开好地方政府规范举债融资的“前门”,坚决遏制隐形债务增量,助推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前行。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为党和国家掌管好“钱袋子”,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强化“财”服从服务于“政”的意识,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参与采写:甘泉、王琳琳、乌梦达)(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