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我家几代人都喜欢唱民歌!”


——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陈卉

本报记者 向炜

“我的爷爷和姥爷都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民歌唱得特别好,还有我的母亲,我的4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都是听着他们唱民歌长大的。在家乡新县,我一大家子十口人都是乡村歌手,乡亲们都喜欢听我们唱民歌!”

谈起喜爱的民歌,今年41岁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信阳市音乐骨干教师陈卉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我家几代人都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

1977年,陈卉出生于新县沙窝镇陈高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民歌世家中长大的她,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在陈卉的记忆里,一年一度的正月闹花灯活动中,她姥爷担当唱《采茶灯》的领头:手举一个火菱子,在一阵热闹喜庆、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锣鼓响过之后,高亢有力地喊唱“正月子采吔茶吔,正月正唻嗨呦,家家那个户喂户玩红灯嘞”,拉开了玩灯的序幕,紧跟着花挑、花筐、花灯、旱船都按照一定的顺序,伴随着锣鼓声摇摇摆摆地出来了。在她姥爷的影响下,陈卉的两个舅舅也成为其中舞龙、舞狮的高手。

陈卉的爷爷是唱山歌的能手,别人家孩子听故事就是听故事,而陈卉却能经常听爷爷用民歌的方式,边讲边唱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封神榜等故事,在她儿时的印象中,那声音真假结合,既嘹亮又圆润,十分动听。陈卉的父亲不仅民歌唱得好,而且也是舞狮时喝彩的高手,即兴编词的能力特别强。直到现在,每年正月还有舞狮队请她父亲去喝彩,虽然年近八旬,可是她父亲的风采却不减当年。

在祖辈和父辈的直接影响下,陈卉的哥哥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和村里的小伙伴组成了一个儿童舞狮队,有模有样地到各家各户门口拜门、打滚、甩狮尾、挠痒痒,人小狮子也小,表演起来非常可爱、幽默、逗人,人们看得都舍不得离开。

陈卉的母亲在姥爷的影响下,小时候也是唱着山歌砍柴放牛长大,因为歌唱得好,母亲在16岁时被市文化局抽到信阳市学习,后被省文工团录取,由于没有文化,后来回到家乡,跟她父亲一起务农为生。

听着长辈唱民歌长大的陈卉,和她的4个姐姐一样都是乡村歌手。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房前屋后,都能听见她们欢快而又动听的歌声。

16岁那年,陈卉报考了四姐和哥哥都曾经就读过的潢川师范学校,面试时唱了一首《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打动了在场的评委,最后以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潢川师范幼师班。1997年8月,陈卉放弃了留校的机会,回到家乡新县沙窝镇星海希望小学工作,在学校担任少先大队辅导员兼全校十三个班的音乐老师,一干就是七年,她辅导的文艺汇演节目经常获得全县一等奖,并获得新县优秀辅导教师和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称号,还当选为新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学生、家长心中的好老师。

2001年,新县举行一场民歌大赛,本来陈卉参加,由于她生孩子,只好让她二姐的女儿代替她去参加比赛,并获得二等奖,镇上的干部感慨地对陈卉说:“你们家的人真棒,随便挑一个都能获得大奖。”

“民歌在我家几代人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

陈卉真正走上民歌的演唱之路,得益于市文化局2003年8月启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当时市文化局派人到各县挑选民间歌手,陈卉凭借一首《偷花》和一首《打六望》脱颖而出。

之后,她代表新县去鸡公山录制节目,碰到她大姐陈金花代表罗山县也去录制节目。她大姐唱了《穷人调》《愁年》,陈卉唱了《偷花》《采茶灯》,姐妹俩又合作唱了《打桑叶》,颇受大家喜爱。

那一年的10月,新县举行一次大型旅游推介会,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嘉宾,新县县委宣传部邀请陈卉的母亲、陈卉的大姐和陈卉3人参加,代表老中青三代演唱几首新县民歌。一阵熟悉的锣鼓响过之后,她63岁的母亲重返舞台,亮开了久违的好嗓门:“正月子里吔来吔,是新春来哟……”台下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她大姐接着唱了一首《捡棉花》,最后陈卉又唱了一首《绣手巾》,整个节目掌声不断。

2004年8月,陈卉被选调到新县宏桥小学担任音乐老师,除了教唱课本上的歌曲,还经常教唱信阳民歌,让学生了解信阳民歌,传唱信阳民歌。2005年6月,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来新县录制民歌寻访节目,专门采访了陈卉的母亲代启云。她母亲唱了《穷人调》,陈卉唱了《打六望》等。节目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奔走相告,都说信阳民歌给家乡增了光。

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来新县做《重访大别山》节目,需要找一个五岁的小女孩领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当时伴唱的正是新县宏桥小学的孩子,北京来的导演和市文化局的领导多次挑选领唱的小朋友,均不满意,等到陈卉才4岁多的女儿汪小溪张口演唱“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时,导演和市文化局的领导当即拍板:就要这个小姑娘领唱。当得知是陈卉的女儿时,他们都笑着说:“你怎么不早说啊!”

在那次节目中,陈卉领唱《南泥湾》,她女儿领唱开场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当时天气很炎热,一次次的排练和彩排,她女儿都非常认真地坚持下来,小溪非常可爱,导演卞留念和主持人欧阳夏丹多次把自己的帽子戴在小溪的头上。演出现场人山人海,连山坡上都是观看演出的群众。节目一经播出,家乡的人们欣喜若狂,说大别山山沟不仅飞出了一只金凤凰,还有一只小金凤凰。

这之后,陈卉信心大增。2007年6月,她以一曲《偷花》参加市文化局举办的“映山红”民歌大赛,获得二等奖。2008年4月,她参加河南省青年教师音乐技能大赛,其中优质课《民歌小聚》获省级二等奖,她在课件中集中展示了几首优秀的信阳民歌视频,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后来她的课件《民歌小聚》获得国家级三等奖。2008年5月,新县文化馆举行民歌演唱会,特邀她母亲、她和她女儿祖孙三代演唱信阳民歌,当时她女儿7岁,她母亲68岁,她女儿唱了一首《八段锦》,她唱了一首《打六望》,她母亲唱了一首《纺线》,一家三代演唱民歌,场面十分感人。

2008年6月,经市文化局报送,河南省文化厅批准,陈卉被命名为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这件事不仅是对陈卉本人,更是对她们这个民歌世家最大的认可和肯定。

“我一定要让信阳民歌发扬光大”

真正拿到这块牌匾时,陈卉觉得沉甸甸的。在信阳开新闻发布会时,她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我们家几代人的梦想都在这个牌匾里,我一定要让我们的信阳民歌发扬光大!”

回到家里,她把这个宝贵的证书珍藏起来,把这块牌匾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上,时刻提醒自己:传承信阳民歌就是我后半生的责任。

陈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9年9月,她开始走出信阳,参加在山西省右玉县召开的全国部分地区民歌展演。2010年6月,她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大舞台,上演“魅力信阳”民歌盛宴,现场清唱了《绣手巾》《打六望》等几首歌曲,还接受了主持人梁露做的《我的民歌之路》访谈节目,讲述一家几代人唱民歌的故事,也为她坚定走信阳民歌传承之路树立了信心。

此后的8年间,除了远赴各地参加一些各类比赛和大型活动、在学校开设民歌课堂外,陈卉在课余时间和她的4个姐姐成立了一个民歌表演队,参加乡亲们红白喜事的演出。谁家娶媳妇、房屋上梁,谁家老人过生日或是过世,都会请她们的乡村乐队热闹一下,乡亲们对她们陈家大姐、二姐、三姐、四姐、六姐(因为陈卉在家排行老六)唱的民歌非常认可,她们是乡亲们心目中的“五朵金花”。

民歌是最受乡亲们欢迎的节目,事实证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才是大家最喜欢的文化。利用这些演出机会,陈卉还向乡亲们学到了很多非常地道、原汁原味、不加任何修饰的民歌,这些民歌内容丰富,歌词完整,曲调多样,陈卉惊喜地发现在广大乡村有发掘不完的民歌库,完全可以进一步发掘、整理、学习,完全可以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听到我们老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信阳民歌。

采访中,陈卉告诉记者说她有三个愿望:一是成立自己的信阳民歌工作室,集中展示现有的照片及视频资料,为研究和传承信阳民歌提供一个专门的场所;二是注册一个民间艺术团,以表演信阳民歌为主,并带动舞龙、舞狮、地灯以及民间锣鼓等一系列的民间艺术蓬勃发展,集中现有的人力资源,并培养新人;三是能出版自己的信阳民歌专辑并保护嗓子,争取延长自己的演唱寿命,能为传承信阳民歌多做贡献。

“目前,我正在筹备注册新县山里红民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梦想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如果可能的话,我恳请上级领导给我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帮助我完成这三个愿望,让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落到实处。”

采访最后,陈卉颇为动情地说:“我家几代人唱民歌,现在我们五姊妹还一直活跃在乡村的舞台上,我觉得我所坚持的民歌之路,不仅仅是传承我的家风,做信阳民歌的表演者,更在做信阳民歌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为世人保留和创造一道美丽的风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