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翔 实习生 李子耀
社会事业的发展,事关千家万户。过去的一年,是信阳人极具幸福感的一年,市民最直观的感受是:居住环境更加美丽,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然而,幸福来得并非突然。群众幸福指数提升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为民谋福祉的不变初心和铿锵前行的步伐。
增进人民福祉,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信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不断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件件都办到群众心坎上。
就业是民生之基,创业是富民之源。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此,我市有关职能部门采取送岗位、送培训和建立“互联网+”就业招聘平台等多种途径,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他们还采取创业政策向农民延伸、创业培训向农民普惠、创业服务向农民覆盖等多项举措,鼓励农民创业。
小巷里弄,不仅是市民生活的场所,更是反映市民生活质量的晴雨表。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2017年,全市投资3400万元,对全市中心城区的近150条背街小巷进行升级改造,如今,中心城区所有的背街小巷道路平了,路灯亮了,环境美了,市民也笑了。
学生在学校学得咋样,吃得如何?是每个学生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缓解全市的大班额和入学难问题,2017年,我市匡算投资一亿多元,新建幼儿园两所,改扩建中小学四所,新增学位6100个。为了解决学生的吃饭安全问题,我市匡算投资1014万元,在全市县城区推进学校(幼儿园)“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目前,全市县城区159家学校(幼儿园)完成了食堂升级改造,安装了网络视频监控,实现了即时监督、远程监控和零距离监管。“孩子在住校吃得好不好,我们家长通过手机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特别放心。”南湾中学一学生李先生笑着告诉记者说。
正是由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17年我市教育工作亮点纷呈:录取飞行学员24名(全省录取88人),录取数量和质量再次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圆满实现“五连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我市本科进线率65.39%,比上年提高5.47个百分点;被北大、清华和香港地区大学录取60人,居省辖市第3位。
我市不仅在升学率和考入名校人数上打造了“信阳名片”,素质教育也在全国叫响品牌。
“感谢政府的救助,要不俺的命就没了,真谢谢你们!”2017年11月6日,在平桥区便民服务大厅民政便民服务窗口,邢集镇尖山村村民胡传兵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胡传兵患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受常年病痛折磨已无劳动能力,2017年3月又突发脑出血,这对本不宽裕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生活难以为继,无奈之下3月9日胡传兵向当地民政所申请临时困难救助,没想到3月14日便领到了3000元救助金。
2017年,信阳市委、市政府将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确保困难群众生活工作列为“十项重点民生工程”等目标管理范围,先后下发《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布(信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指导性文件,积极推进城乡低保工作的开展,确保党的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困难群众。同时提高了全市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医保标准,全市城乡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城镇居民医保40万元、原新农合50万元统一提高至55万元,全市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由约20.8万元提高至26万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28105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的保护网,是风险的缓冲器。2017年,全市共发放城乡低保金71409.9万元,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支出7.02亿元,惠及24.3万人次,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出24.7亿元,惠及257万人次。
2017年,我市还新建公厕和垃圾中转站30座,升级改造公厕和垃圾中转站30座;新建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9个;完成了浉河南北两岸城区段的排污口的截污工程——
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让更多群众享受发展成果。回顾过去的一年,城市每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每新增一个学位,每新建一个农贸市场,每改造一个背街小巷,都承载着为政者民生为先的浓浓情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800余万信阳人民,正在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九大光辉照耀下,信阳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