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院芳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增长较快,农村地区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等“人情消费”现象屡见不鲜,农民仍陷在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怪圈中。
人情往来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讲人情、重礼数,也是一种好传统。适当的人情消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情消费”高得离谱,那就很不正常了。比如,一些地方的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升学宴等,远远超出了大部分人群自身的经济能力。为了人情和面子,有人打肿脸充胖子;还有一些人裹着人情的外衣,搞利益输送、权钱交易……凡此种种,让本该是正常交往、联络感情的节日,多了一些金钱味,少了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不仅浪费钱财,让人不堪重负,还容易助长攀比之风,滋生腐败。
“人情消费”的物质化、功利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种以金钱来衡量一切、不顾客观条件的透支消费观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礼尚往来,贵在发自内心,情深意长,简单且寓意深远的礼物,同样能够表达情感。笔者认为,应大力倡导新型“人情消费”观。薄信一封、清茶一壶、鲜花一束,更能体现人情的真正内涵——既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也拉近距离、不失礼节。如果大家都能拒绝攀比、告别浮华,少要面子,多些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内涵与体现,“人情消费”就能去伪存真,更加贴近人情的核心与灵魂,就能成为滋养我们生命的丰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