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我的先生是信阳人。就在信阳今年年初遭遇第一场特大暴雪的时候,他在北京顺利获得赴美探望我和孩子的签证。巧合的是,半个月后,当他抵达我们居住的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时候,这里同样遭遇了多年以来的一场特大暴风雪。他被迫滞留在机场过夜。咫尺之近,我们却只能在期待重逢而不得的辗转中彻夜难眠。雪夜里,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恍然如昨,思乡之情亦油然而生。
先生在信阳出生、长大,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洛阳当中学教师。后来我们相遇相识,结婚以后,我们双双考研来到北京进一步深造,并在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安家落户。在北京生活的近二十年里,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会尽可能地带着孩子回到信阳老家探望老人,拜访亲友。所以这些年,作为信阳的外乡儿媳妇,我对于信阳这个“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山水草木,逐渐多了一些了解,感情也愈加亲近起来。诸如云雾环绕的鸡公山、碧波荡漾的南湾湖、僧尼同寺的灵山寺……都曾留下我们流连忘返的足迹,飘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就我这个外乡人而言,多年前曾品尝过工人文化宫的羊肉串和热干面,搭乘过火车站的脚踏车,探访过生态园里的农家乐;近年来也曾在垂柳依依的浉河岸边品过茗,在平桥的世纪广场上跳过舞,在羊山新区的百花园里赏过花。信阳,它承载着我们年复一年的游子情愫,我们也见证了信阳十几年来的日新月异。与信阳结缘的这些年,它俨然是系在我们心灵翅膀上的一根绳子,飞得再高再远,信阳是我们永远的家。
去年8月份,由于工作需要我公派出国访学,带着孩子来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始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尽管这里绿树成荫,天空蔚蓝,空气清新宜人,物品琳琅满目,每日感受着异域风情和不同的文化体验,让我们在语言、学术和生活方面很有感触,收获良多。然而,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家乡总是踏梦而来,在每一个思乡的憧憬和期待中入眠。在这里,我们有幸结识了几位同样根在信阳的华人。有的是踌躇满志、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或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年轻人,有的是青年时代离家启程、而今已经在这里安家并事业顺达的中年人,也有和我一样、国家公派访学的国内高校教师。大家相见恨晚、相谈甚欢,而信阳是绕不开的谈话主题。每每谈到信阳的今昔往昔、发展变化,尤其是谈到来日回到信阳探乡的种种打算,有人竟然激动得热泪盈眶,令人唏嘘。
明尼苏达州圣保罗的这场大雪,从早上八九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鹅毛大雪,加上七八级大风,终于导致当地的交通全面瘫痪,朋友圈里的当地朋友纷纷晒出他们的轿车出现抛锚的各种状况,半米深的积雪,迫使他们不得不半路弃车,他们的各种遭遇着实让我们见识到了明尼苏达这个美国“北国之州”的真实面目。然而,这里的铲雪效率与雪后市政作为也的确令人叹服。铲雪工人连夜作业,第二天几乎所有市政主要干道以及街区小路全部完成铲雪作业。可以说,一个白天让明州成为茫茫雪原,一个晚上明州又奇迹般地恢复了井然生活状态。于是,我和孩子就在雪后第二天顺利地把我先生从机场接到住处。
由于一位大学同学现在信阳日报社工作,近水楼台之利,我从她的微信中了解到,暴雪再次袭击信阳,并登上央视新闻,对此我们十分担忧。然而令人振奋的是,籍借老同学所在媒体的公众号平台,我们对于家乡信阳的这两次暴雪以及家乡父老抗雪救灾的实际情况能够及时了解,颇感欣慰。我们看到,信阳市迅速启动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全体群众都动员起来了,抗雪、除冰、御寒保暖、扶贫救助等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丝毫并不逊于明尼苏达州的雪后处理。可以自信地说,在暴雪面前,信阳市奏出了与冰雪战斗的时代凯歌,谱写了大别长淮间的人间真情之歌。此情此景,让人心潮澎湃。
我多年来的学术研究关注点即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灾害以及救灾历史。回望往昔,中国社会由于政治制度的缘故,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人民的抗灾能力极其脆弱,特别是在冬寒风雪季节,时有冻馁倒毙者,四处饿殍,哀鸿遍野。无论是惨绝人寰的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抑或是震惊中外的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每次翻检史料,无不让人泪目涕下。如今两相对照,远在万里之遥的游子们,在雪后浮想联翩,禁不住满腔的自豪感。祝福万千信阳儿女,祝福亿万华夏同胞,天佑我神州中华,让我们用奋斗开创幸福未来,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