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乐声灯影里的别样人生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山皮影戏传承人陈光辉

本报记者 时秀敏

12月6日早晨7点,冬晨的旭日笼罩着罗山县彭新镇杨店村,给刚刚苏醒的小山村抹上了一层暖色。一座农家院落前,陈光辉和他的皮影戏艺人们正忙碌地做着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日光渐高,不断有附近的村民聚集在这里。人们注目着戏台幕布后的影人,等待着一场特殊的表演。随着幕后艺人的一声弹唱,乐声响起,皮影戏《龙凤呈祥》开场了。

这样的场景,在陈光辉的人生里,上演了几十年,陪伴他从年少走到了白头。

现年71岁的陈光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罗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50多年来,他爱戏如命,孜孜以求,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朝乾夕惕,在乐声灯影里演绎着别样的人生……

痴心学艺

1946年10月,陈光辉出生在罗山县定远乡的一个小山村,他幼年丧母,早早辍学,在当时定远公社的少年社,无意中与艺术结缘。

“那时,我天天上山砍柴到街上卖。有一次卖柴时,碰到街上流浪艺人说大鼓书,就迈不开脚了。他们说了三回戏,我听了一遍就记住了。这三回书就成为我从艺的本钱,我背着借来的鼓就跑出去唱起来。”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陈光辉满面荣光,“很多人来看,当时很是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能,后来才明白,小孩说大鼓书是个奇事,大家是好奇呢。”

人山人海、扶老携幼看皮影戏的场面成为陈光辉最早的皮影启蒙,幼年的他对皮影充满了向往。在学大鼓书的时候,他就特别羡慕皮影戏,对在豫南皮影界声誉极高的林芝梅大师更是仰慕至极。

“一路上都是大别山腹地,行路之难可想而知,但想着很快就能见到林芝梅大师了,我真是激情澎湃,浑身充满了力量!”1961年秋季,15岁的陈光辉踏上了追随林芝梅大师的艰辛从艺路。他背着大鼓,从罗山县定远乡出发,跋山涉水,取道湖北省大悟县,再翻过老君山到红安县,辗转五天,到达新县卡房乡。

就这样,陈光辉与皮影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很快在圈内小有名气。“文革”期间,陈光辉暂别皮影之梦,却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

“我被定远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选中了,任宣传队主演兼导演。宣传队是多门学科的文艺团体,啥都有。当时特别好胜,就间接学会了豫剧、曲剧和光山的花鼓戏、地灯戏,学会了二胡、板胡,表演唱、舞蹈、戏曲、小品等各类小节目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成为‘万金油式的人物’。”陈光辉感慨地说,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发扬光大罗山皮影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罗山县成立了皮影改革试验队,罗山皮影戏的春天来到了!陈光辉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大胆提出罗山皮影戏要吸收新鲜的元素进来,率先在后台配上弦乐和管乐,改革很成功,还赴省里做汇报演出。充实了后台的音乐配备,罗山皮影戏焕然一新!

罗山县皮影改革试验队最终只是“昙花一现”,却让已年过不惑的陈光辉把皮影戏发扬光大的想法日趋强烈。1993年,痴心不改的他毅然决然地举家从定远乡迁到30多里以外的周党乡,住在了林芝梅老师的身边,跟着他继续学艺。

当时,陈光辉的家庭经济状况正处于低谷。大儿子在广东打工,二儿子和小女儿都在上高中,在这种情况下,把家迁到周党乡,从零开始,租房度日,可以说是破釜沉舟!

为了生存,陈光辉和妻子开了一家豆腐店,没日没夜地干。白天唱戏,夜晚也要唱,唱完夜戏就回家做豆腐。第二天一早,老伴去卖豆腐,他又出去唱戏。就这样,唱戏、做豆腐、唱戏,马不停蹄。那个时候,唱一天戏,多则收入十来块,少的六七块,豆腐一天也只卖个十来块。两项收入都很微薄,勉强能糊口,他只有更卖力地唱戏、做豆腐。

“十几年继续跟在老师的身边学习,老师谆谆教导,言传身教,使我收获了很多。我唱做念打,都得益于老师。”2006年,老师去世的时候,陈光辉悲痛欲绝,亲手写下了一副挽联“影坛巨星坠,艺届从此无益友;豫南戏圣殒,吾辈何处觅良师”。

苦心人,天不负。2008年、2009年,陈光辉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罗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开启了他艺术人生的新纪元。

醉心创新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国有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北京、四川等多个流派,而河南皮影戏则以罗山皮影戏为代表。

“江淮皮影出罗山”。罗山皮影戏始于北宋景祐年间。千百年来,经过辈辈皮影大师的潜心研习、薪火相传,在江淮地区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是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罗山城乡及周边地区,老百姓家逢喜事(结婚、生子、升学、乔迁)、民俗活动(庙会)都热衷于请皮影艺人唱皮影戏,因此,皮影戏又被称为“吉祥戏”。皮影戏舞台搭装简单便捷,演员5人至7人,随时随处可演,且不受季节和时令限制,演出成本低,群众容易接受。

帝王将相、市井平民、神话故事、凡俗生活……罗山皮影戏涵盖范围广泛,但唱词却全靠艺人即兴发挥唱和。艺人既要操纵影人,又要演唱,要集编剧、操纵影人、武打和舞台调度多种能力于一身。唱词全部用方言演绎,很多年轻人和外地人听了直摇头,加上罗山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转变,使得这门艺术推广起来很困难。目前,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的皮影艺人有500多人,但平均年龄却高达65岁,从艺人员老龄化。

“罗山皮影戏必须创新。如果还墨守成规,抱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套老艺术模式不放,路将越走越窄!”陈光辉在多个场合都这样毫不避讳地呼吁。他个人更是不遗余力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除了把弦乐融入了皮影戏,他还从唱腔、表演形式再到传播方式,不断尝试创新和改良。他将罗山的皮影戏和同为豫南稀有剧种的光山花鼓戏有机融合在一起,借用其多种曲调,充实到罗山皮影戏中,在《珠廉塞》这出戏中又借用京剧的“西皮二六”板式,在女扮男装这个角色里面,率先提出了男女唱腔灵活地交叉使用。

罗山皮影戏58担箱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演出团队之多、从业人员之众,在全国地方小戏中亦不多见,构建出具有豫南特色的皮影戏“最有代表性的阵容”。为规范研究罗山皮影戏,陈光辉将罗山皮影戏按照演出风格划分为“林、崔、张、熊、岳”(排名不分先后)五大流派。

罗山皮影戏过去一直是口口相传,师傅带徒、艺人学艺全部依靠口传心授,从来没有整理成文字的剧本。由于皮影艺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说错话、用错字时有发生,规范剧本势在必行。

“在皮影戏艺人中,懂乐理的极少,我有义务把生旦净丑的唱腔、板式以及打击乐谱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逐步规范。我已经年过古稀了,留于后世的也只有这些。将来我不在了,也算我对后人的一种交代。”多年来,陈光辉笔耕不辍,创新性地将皮影戏剧本、唱腔、乐谱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他整理了《罗山皮影戏唱腔曲谱和锣鼓谱》,编著了《收袁达》《孙膑招亲》《孙庞斗智》《计退韩兵》《釜底抽薪》《指齐伐燕》等20多个皮影戏剧本,共约20多万字,收录入魏力群教授主编的《中国皮影戏全集(剧本5)》一书中。

没有参考资料,没有模式,只能根据记忆进行创作,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何其难哉。但陈光辉硬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剧本完成时的享受是无法形容的!”他说。

倾心传承

灯(阳)光下,三尺幕帐后,皮影艺人提线、表演,打、跳、翻、跑惟妙惟肖,唱、做、念、打浑然-体;幕帐后约半米处,乐手司掌锣、鼓、笙等乐器,全神贯注、配合默契……

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有的人不屑一顾,有的人望而却步,有的人另谋高就,陈光辉却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他说,他最怕的是,有一天我们的子孙无缘看到这“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神奇艺术了。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说得多好。非遗传承不仅是传承人的事儿,也是全社会的担当,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对于罗山皮影戏的传承,陈光辉有着很多的思考,“我个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是‘活态传承’,而不是‘静态陈列’。罗山皮影戏非遗保护也应该更多地在‘活态传承’上着力。”

“庆幸的是,罗山皮影戏近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轻一代崭露头角,还收了女徒弟。其中,岳派弟子陈雨伦收了个女徒弟祁平,学戏3年,成长很快,中国首部罗山皮影戏非遗MV《三妞赴疆探亲记》由她主演,一炮打响。今年,罗山皮影戏还走出国门赴法国巴黎举办专场演出,为法国人民及海外侨胞送去风格迥异的中国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起罗山皮影戏的发展,陈光辉难掩激动之情。

一直以来,罗山县皮影戏的表演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形象映于影幕之上,且演出人物和故事都是古代的经典人物或典故,从未尝试过现代剧创作。2017年两会期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出品、大河网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了《山妞赴疆探亲记》欣然参与剧本创作,并两天通宵达旦修改剧本。作品一面世,就刷爆了朋友圈。河南日报在重要版面刊登,还刊发该视频的二维码,读者扫码就可以看视频。全国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转发。

“创新让非遗‘活’起来了,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陈光辉感慨地说,古老民间艺术与新兴媒体的携手,让他看到了罗山皮影戏“活态传承”的希望所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