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勇
“这800亩的荒山,就要变成金山银山了,将成为我村振兴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不竭源泉。”昨日,站在山顶看着果园、养殖场,刘元好信心满满。
2008年,刘元好当选为商城县汪桥镇鲍楼村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他南下深圳创业,经过多年艰苦打拼,成为远近闻名的成功人士。致富后他不忘回报家乡,个人累计为家乡捐资捐款30余万元。“没有集体经济,就没钱给群众办事,村干部的腰杆就硬不起来。”刘元好坦言。今年,刘元好个人出资500万元,成立了毛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山羊、鸵鸟、孔雀等特色养殖和猕猴桃、葡萄等水果采摘休闲游,除了合作社用工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以外,还通过山林入股分红和代种代养等方式,将风险揽到自己身上,带动贫困户78户297人年均增收3600元。“这个合作社虽然由我出资,但收益归村集体,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帮扶困难群众。”刘元好说。
为更好地宣传扶贫政策,刘元好自掏腰包12000元,买了600个开水瓶,将扶贫政策贴在开水瓶上,挨家挨户发放到每户村民家中。当别人问刘元好为什么放弃在外面那么好的发展机遇,却愿意回乡当个小小的“村官”时,刘元好说:“我到村里工作,只是想为家乡、为村里多干些实事,不图啥回报。”
像刘元好这样的“红色头雁”在商城县还有很多。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近年来,商城县委抓实基层党建,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以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为主要抓手,坚持“三有三带”标准,选优配强农村基层组织“红色头雁”,在强基固本的同时,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代表。
商城县李集乡杨畈村党支部书记周乃春,2013年3月创建商城县春波家庭农场,从最初的单一种植水稻发展成为“水稻种植—肉牛、鱼类养殖—蚯蚓养殖—花卉、苗木种植—沼气”的循环农业,农场建有大型沼气池一座,为周边农户无偿供用沼气。现已流转土地1100亩,主要从事粮油、花木种植、黄牛、鱼类及蚯蚓养殖。
近年来,春波家庭农场不仅自己逐步发展壮大,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已带动贫困家庭146户267人增收。春波家庭农场被选定为县、市残疾人示范帮扶基地、河南省示范家庭农场。通过以劳代补,提高贫困户收入,农场常年帮扶残疾人40余人,并且安排有2名贫困残疾人在农场上班,每人每年收入2万元。在农场打零工的残疾劳力按常人标准兑付工资。就连贫困户到农场卖秸秆,每吨也比普通农户高出200元。农场还根据贫困户不同情况、不同需求,无偿对其提供农资物资,免费提供信息和技术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
“我身为村党支部书记,就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竭尽所能为贫困户、残疾人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周乃春说。
“一碗水端平,当村党支部书记腰杆才能硬。”当了16年村干部,商城县金刚台镇杜畈村党支部书记王健深有感触。在王健的带领下,村里土地流转、修桥筑路、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党员干部先带头、走在前。90后党员刘垠退伍回乡后,自愿到村里服务,不要一分钱报酬。为带领群众致富,他创办了商城县本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在产业链上建支部,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现在的杜畈村,已建有4个合作社、1个小型企业,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