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勤持家 俭修身


曾令菊

父亲的童年是在孤儿院里度过的。

父亲自幼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他,不得不在孤儿院里度过了漫漫岁月。年岁渐长稍有力气以后,他便开始出来独自讨生活了。不识一个字也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只能凭借一身的力气来养活自己。于是,小小年纪的他,便开始跟着别人学种田、种菜卖菜、给人扛水泥袋稻米包等。此后,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汗水流淌中度过。

从我记事儿开始,父亲的每日光阴都是这样的:凌晨起床下田,八点多回来匆忙吃过早饭再出去,直到正午后才回来吃午饭,还没等饭菜完全吞咽下肚又拿起工具外出,一直到很晚才回来。当时的村子里,我们一家老小从来都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年幼的我不止一次地对父亲愤愤不平,埋怨他早早叫我起床喂猪鸡扫庭院做早饭,埋怨他酷热的正午让我端着饭碗去看稻场,埋怨他让放学的我在黑黑的暮色中搂麦子背柴草,埋怨他苛刻地不让我们吃剩一粒饭米,埋怨他让我们穿着打了补丁的破旧衣服……

在对父亲不间断的埋怨中,我渐渐长大。当同宗小姐妹因为父母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而我却可以高高兴兴背起书包时,当邻居还为一日三餐吃不饱发愁而我们家却可以时常包得起肉馅饺子时,当我们家一次次地在村里、在街道上率先盖起土墙瓦顶、两层小楼、三层别墅时,我终于理解了父亲,理解了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苦命的人不勤奔,咋能过上好日子?”

我的血脉中无疑是流淌着父亲的勤劳因子的。读书时,我一心一意苦学,成绩总是全校有名。当终于“鲤鱼跳农门”进入师范学校后,我也没放松勤奋的脚步,其间自学拿到专科文凭。教书时,我的教学成绩年年在全镇名列前茅,还多次拿到市县公开课大赛一等奖和省里优秀论文奖。成为新闻工作者后,我加班加点勤学苦练,迅速掌握了新闻写作技巧,如今已在《河南日报》《大河报》《信阳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稿数百篇,多次获得省市县好新闻奖。

父亲的节俭、隐忍也在我身上烙下了同样的印记。和丈夫结婚时,我们是真正的一无所有,用现在的话叫“裸婚”。当时每月百十来块钱的工资,我们俩分分角角地精打细算着,可还是常常捉襟见肘。记忆里最窘困的一次,是我怀着儿子7个多月的一天中午,洗好了青菜要下锅炒时,怀胎大肚的我突然很想吃豆腐,结果翻遍了家里所有的抽屉也没能找够一元钱,豆腐也没吃成。可是无论生活多么艰苦,我都隐忍着,努力着,心底里始终坚信:日子是能越过越好的。这么多年来,我们夫妻俩就像燕子衔泥垒窝一般,一丝一缕、一桌一椅慢慢营建着这个家。直到多年以后的现在,家里日子终于能够宽裕些了,可我还是不会浪费一粒粮食、不买一件奢侈品,仍然习惯着一日三餐青菜萝卜式的素俭生活。

耳濡目染中,我的儿子也养成了勤奋、节俭的习惯。他的整个学生阶段,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上大学时,他不仅拿到了该拿的所有证书,还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工作后的他更是务实上进,一年试用期结束时,他因工作业绩突出,不仅获得了公司为数不多的优秀员工称号,工资也得到了大幅增加。他不追品牌、不买奢侈物品,一日三餐都在公司吃简餐,下班后跑步健身,晚上坚持读英语。对于未来,他有着清晰、踏实的规划。他的勤奋上进、俭朴务实、成熟担当、善良孝顺,常常令我由衷欣慰。我时常打趣他:儿子,你是我这一生最可心的礼物。他则总是嘿嘿笑着:还是老妈教育有方。

岁月荏苒中,父亲、我、儿子,三代人的血脉在汩汩延续,相似的秉性也在代代传承。勤奋、节俭,已成为我们家永远不变的家风。普通平凡的我们,于流年时光的隐隐深处默默相亲相爱相扶相携,在辛苦劳作、勤奋上进中持家度日兴旺家业,在节约简朴、安于平淡中修养身心锻造品性,不急不缓、不卑不亢地用心品味着辛苦庸常的流年,精心烹制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热气腾腾的生活。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拼搏,尽情涵养身心,岁月,终究会对饱满昂扬、阳光向上的生命温柔以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