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 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真帮实扶助脱贫 片片冰心献乡亲


——浉河国税局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赵锐 周涛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片片满是残荷的藕塘尽显诗意,一栋栋新盖的厂房别致林立,一块块养着龙虾的水田散发泥土气息……初冬时节,来到浉河区谭家河乡冯店村和郭畈村,你总能感受到这样一些场景。这里是浉河国税局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这些场景自然与之有着必然联系。

今年以来,浉河国税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紧紧围绕“党组负总责、党员当先锋、精准选项目、产业作支撑”的工作思路,凭借背水一战的决心、一线作战的作风、挂图作战的方法,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如今,这里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了,干部群众个个谋发展,产业扶贫有声有色。许多村民这样感慨:“在浉河国税局的真心帮扶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阔,老乡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认亲结对,解冻百姓贫瘠心

“精准到户‘一对一’,结对子认亲戚。”这是今年年初接到脱贫攻坚任务后,浉河国税局党组对在全局抽调的24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提出的第一个要求。

“刚去的时候没少受质疑,说我们是小打小闹,走过场来的。不过我们有信心,必须要得到老乡们的认可。”扶贫工作队的一名党员干部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每天的扶贫工作就是“问”。问村民家中的情况,问贫困户的心声,问他们对脱贫的建议,问村情民情,问致贫原因。不光问贫困户,还问隔壁邻居,问村组干部。

扶贫工作队前后数十次走村入户,村里的小路巷子摸熟了,村里的老人孩子也都叫得上名了。就这样,工作队在两个村“问”出了47户精准扶贫对象。根据实际情况,他们实行“一户一策”或“一户多策”,研究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11月24日下午,扶贫工作队24名干部再次来到冯店村和郭畈村。“这是肖建国,今年43岁,家里有3个孩子。”“他叫李本喜,1968年出生,因病致贫。”一路上,大家在车上不经意就能看到田间劳作或行走在村头的自己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来到村部后,大家拿出带来的几十床棉被和百余件御冬的衣服,各自送往自己的扶贫对象家中。

今年79岁的王尚国是村里的老党员,也是一名五保户,是浉河国税局湖东分局局长杨永生的帮扶对象,在接过棉被和衣服时,他一个劲儿地夸党好。面对记者,他激动地说:“记得今年的三伏天,国税局的各位领导冒高温顶酷暑,带着队员们为我们村的贫困户送来米面油等慰问品。他们一有空闲时间就来村里看我们,扶贫队来了,小孩见了不闹,小狗见了不叫。为啥?熟了呗!”

“他们来,是真帮真扶!”冯店村村主任凌忠告诉记者,为改善驻村工作环境,今年5月,浉河国税局为两个村分别捐赠5万元专门用于村部改造,“9月份,扶贫工作队顶着烈日走家串户,那时候有的村民还在田里喷洒农药,他们下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们握手,并询问田里的农作物生长情况,我们村干部很是感动。”

关注教育,扶智治愚拔穷根

记者跟随扶贫工作队来到与村部不足百米距离的冯店村小学,只见教室里摆放着崭新的课桌和椅子,孩子们认真地读着书,每个学生的课桌内都是崭新的书包。

“孩子们很懂事!我不夸张地说,他们来了以后,孩子们更爱学习了……”今年56岁的校长李家顺笑着告诉记者,这所小学建校较早,如今只有两个班级,14个学生与2位老师,“这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家里贫困不说,好几个孩子的父母还有残疾。”说话间,看到扶贫工作队的叔叔们来了,刚放学的孩子们立即围在他们的身边,甜甜地叫着“叔叔好”。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工作开展没多久,浉河国税局党组就多次带队深入帮扶的冯店村和郭畈村两所小学,仔细摸底学校基本情况,详细了解当前困难,全面掌握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今年暑假期间,为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扶贫工作队特地为冯店村和郭畈村小学送去了42套桌椅。在新学期开学之际,他们又分别前往两个村小学,看望慰问学校师生,为两所小学捐赠了4台电脑,为32名小学生分发了书包、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学习用品。

通过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营造出了扶贫扶智的环境,激发了山区小学教师干事创业的热忱,为孩子们的教育编织了温馨和谐、茁壮成长的摇篮。“记得第一次去这两所学校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上学的情景,这么多年了,竟然还有条件这么艰苦的学校。”扶贫工作队一名干部告诉记者,“我真心希望他们能够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做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的好孩子,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材。”

项目带动,激发扶贫新活力

冬季的冯店村和郭畈村,虽没有它们本真的苍翠生机,看不到千亩荷花的娇艳争锋,但虾田里冬眠的小龙虾和藕塘残荷下的藕,似乎在倾听人们诉说着希望。有的村民在田埂上观察虾田的态势,有的村民在藕塘里忙着采摘、装袋,一派欣欣向荣的农忙场景。

“这些都是浉河国税局扶贫工作队带领我们这两个村一步一步建起来的。”谭家河乡纪委书记郑体告诉记者,冯店村和郭畈村属于山区型农业村,虽都不是贫困村,但因人均田地少,一直也没富起来,两村共有51户贫困户,浉河国税局包了47户,另外几户由村干部帮扶。

今年43岁的肖建国,是冯店村的一名贫困户,家中父母已近耄耋之年,3个孩子分别8岁、9岁、12岁。几年前,妻子患癌症去世后,养家的重任都落在他的身上。因为患小儿麻痹症留下后遗症,他的腿落下残疾,无法外出挣钱,只得在家附近打打零工。了解他家的情况后,浉河国税局局长裴仁斌主动与他结为帮扶对子。

“在他的帮扶下,我现在养了8亩小龙虾。今年年初,建龙虾养殖基地还差几千块钱,裴局长听后自掏腰包帮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面对记者,肖建国感激地说,“我算了一下,到明年‘五一’前后小龙虾上市,这一亩能产200多斤,按现在市场价每斤17元算的话,保守能挣两三万元,加上我还应聘上了区里提供的公益岗,一个月还能有1500元工资呢!”肖建国依靠产业脱贫,只是两个村贫困户中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该局积极与区金融办、区扶贫办、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公司、信阳珠江村镇银行沟通协调,多次牵头组织召开金融产业扶贫对接会,在全区率先探索了金融产业扶贫的新路子。9月23日,浉河国税局促成了文新公司与冯店村和郭畈村签订《浉河区产业脱贫合作协议》,并延伸到谭家河乡西双河村,由文新公司以3个村92户贫困户的名义,在信阳珠江村镇银行为每户申请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连续发放3年,每年为3个村的92户贫困户各解决帮扶资金3100元。当日共计发放285200元的扶贫专项资金,为3个村的贫困户尽快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扶贫就要真帮实扶,扶贫管一时,脱贫管一世,脱贫攻坚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关键要从根本上消除贫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裴仁斌介绍,产业扶贫是个好路子,但也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目前,冯店村建好的龙虾养殖基地已有130余亩,明年村里成立合作社,让贫困户都加入进来,利用自家水田规模养殖;郭畈村有千亩藕塘,我们已经与承包人协商,所有贫困户都可以自己来摘藕,然后回去卖。两个村都位于茶叶主产区,明年我们准备引进茶场,现在场址已选好,明春开始安装设备,春茶下来之前就能够投入生产,届时,村民们能够就近就业,还能挣更多的钱。”

据裴仁斌介绍,下一步,他们还将充分利用税务部门的自身优势,帮助谭家河乡政府引入纳税企业,今年1~10月共计征收税款290万元,超额完成了税收收入目标任务。该局将超收返还部分用于冯店村和郭畈村还清外欠,甩掉历史包袱后,他们将能更好地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