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老宅子新宅子


张可为

父亲经常在我们面前炫耀他的“业绩”:他把老宅子完好地保留下了。言语之间这个事似乎为地球做了很大贡献。不过最近两年他又在老宅附近建了一处新宅。我琢磨一下,父亲这样做好像有他的道理。

关于我家的老宅,至少有四大看点:一是老祖宗留下的,并完好,占地四亩,不算少。父亲说,上级对老宅的鉴定报告快出来了,说不定还要授予文物保护单位呢;二是位置独特,于海拔七百米的山隅,宅前全部是漫山遍野的茶园,背靠一块六米多高的巨石,上书“山高云雾漫,车云有好茶”,系全国绿茶评委黄执优老先生所题,;三是建筑风格独特,五六处错落有致的厅宅、辅室、门楼、仓房、石刻,全部古代徽式造型,一些主要石材来自于福建;四是不少名人政要商贾曾前来老宅品茶赏景,给院落增加了不少人文气息。

谈到品茶赏景,我们村子里近年来南来北往的游客可真不少,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这两个季节都是产茶的季节,非常适合出行。山道弯弯,拾级而上;累了,或席地而坐,玩玩自拍;或饮口新茶,回味甘甜。游客们时而漫步山坡低声吟哦,时而伫立山脊展喉高歌。

父亲说,以前茶叶种植加工技术落后,销路也不好,茶农收入不高,外出务工者多,村里很冷清,自然咱家的老宅没人来,略显颓废。这些年政策好了,全村开始折腾起来“农家乐”“车云一日游”。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上山的道路拓宽了,自然景点改观了,环卫保洁队伍建立了,“农家乐”自建标准统一了,还搞了改水改厕。不仅如此,村里严格村规民约,加强诚信自律,受到外界好评。前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在这里搞了一期现场直播,向外界介绍一个小茶村的变迁,网友点赞络绎不绝。

对,这个小茶村就是车云山,一个以山头命名的省际边陲小村,也是一个茶叶专业村,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不足十三平方公里,却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传说唐朝武则天时期,这里山顶山坡全部种茶。作为国之饮品,绿茶古今备受尊崇,一九一五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的信阳毛尖,其茶样就采自这个山头。

父亲说,正是有了这些金字招牌,加上农村政策方面的机遇,这些年咱们茶农的心“有点野”。

啊!什么叫“有点野”?

你不知道吧,村民天天在看新闻、看微信,村里经常在开会,组织村民学习党和国家政策。现在机会来了,国家在搞“一带一路”,又在提倡绿色经济、生态农业,你看看,咱们村大有文章可做呀。

父亲的“大思考”令我刮目相看。不过他的“大思考”有道理。我们村什么污染也没有,听说省环保部门去年来搞环境评价,我们村的评价结果全省第一,空气质量等级最好。

“有点野”带来大视野。镇里和村里搞起了“小村带大村”战略,周边几个产茶村集中连片发展茶产业茶旅游,山上以绿茶种植旅游为主导,山下搞茶产业生产加工,研发生产了信阳红、茶砖、蜂蜜凉茶、茶含片、茶胶囊等产品,销售也没问题,有些茶农搞起了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忙个不停,近几年几个村里出现两个中国驰名商标,五个省级著名商标。父亲说,茶农们和企业已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茶叶每年国内销售额达到数千万,每年还有几百万产值来自出口。

一条连接山上山下和外界的路子更宽了。

村民们纷纷行动。父亲说,你看你二叔家,又在村里规划区建起了茶叶体验园,去年开始就迎来郑州、南阳来的第一批游客,客人可全程体验采茶、制茶、品茶。下边两个村民组都搞起了“农家乐”,仅此,年净增收一万多元,如果加上茶叶呢,粗略计算一下,全村人均年收入可达四万多元。

我似乎明白了父亲为啥还要建新宅子。他要拓展他的致富路,一条绿色发展的致富路。父亲和母亲一商量,把老宅子绑定在“车云一日游”,由当地的合作社代管,不仅解决了房屋修缮问题,还能使老宅在全村旅游综合开发方面发挥作用,难怪他要炫耀他的业绩。

如果说老宅子是一坛老酒,历久弥香;新宅子则是一杯新茶,青春淡雅。由于家里的老宅用于公益和旅游事业,镇里村里给我家批建了新宅,分为住宅区、茶叶生产区、茶产品储存室、茶文化体验区、生活区。院内院外的植物分布均匀,冬青树、茶树、广玉兰、木瓜树、桂花树交相辉映,款款动人。

时光飞逝。这些年,我在外的时间多一些,无论繁忙与闲适,还是负累与放松,总想多了解老家一些,抑或是对老家的思念不曾改变,这种淡淡的思念早已化作一种初心,总是欲罢不能。所幸的是,父亲对家乡的挚爱,让我无法企及。这不,他带着党的十九大读本,又要到村里学习去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