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日报》记者 付晶
认识信阳,是从“信阳毛尖”开始的。在“信阳毛尖”的主产区浉河港乡万亩茶园采访时记者看到,虽然已经过了最为繁忙的春茶采摘季节,但是绿意盎然的茶园和“信阳毛尖”从采摘到炒制再到冲泡的全过程体验,让记者对信阳的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然而,几天的采访中,让记者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它不仅是世界的“茶都”,更是中国的“古”城、“要”城、“绿”城和“宝”城。
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座“古”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周时期,信阳是申伯的封邑地,秦时设义阳乡,北宋改称信阳。信阳有豫楚交融的地域文化,商周、春秋、战国以后,细腻浪漫的楚文化与粗犷大气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
信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一座“要”城。信阳是中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北距郑州300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东距合肥340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信阳成为三大城市之间最具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潜力的地区。京广、京九、宁西三条国铁,京港澳、大广、沪陕三条高速,106、107、312三条国道和京广高铁在信阳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全市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通车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信阳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信阳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是一座“绿”城。信阳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正是信阳城市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境内有530多种野生动物和2000多种植物,居全省之冠,森林覆盖率36.11%。信阳到处青山绿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的鸡公山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城中公园南湾湖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天一色,绿岛如荫,素有中原第一湖之称。信阳还是著名的绿茶之乡,“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被誉为绿茶之王。置身信阳,茶园遍布,茶叶飘香。目前,信阳人民正在充分发掘茶优势、发展茶文化,倾力打造中国茶都。
信阳物产丰富,资源充沛,是一座“宝”城。信阳是“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银杏、红黄麻。水资源总量是90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22%;人均水资源1230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等非金属矿田的规模和矿石质量闻名于国内外。探明的珍珠岩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居国内之冠;膨润土探明储量5亿吨,属特大型矿床;萤石矿探明储量1.2亿吨;钛矿已探明储量50多万吨,远景储量超过500万吨;钼矿探明储量在36万吨以上,远景储量超过100万吨。
有四句话,用来介绍信阳再恰当不过。那就是:“大山有别,水佳为淮,人言皆信,日升曰阳。”大山有别,是说信阳的山好。信阳地处大别山区,山区和丘陵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的3/4。雄踞我国中部的大别山在信阳境内绵延数百里,既有阳刚之气,又显灵秀之韵。当年诗人李白游历于此赞叹,“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而得名。水佳为淮,是说信阳的水好。中国四大河流之一的淮河横贯信阳全境,境内干流长度363.5公里,占千里淮河总长的三分之一。淮河的“淮”字是由一个“水”和一个“佳”字组成,一方面说明信阳与水有不解之缘,另一方面,祖先用“好水”来命名这条河流,说明信阳的水好、水美。
大别泱泱,长淮汤汤,豫风楚韵,山水茶乡,这便是“北国江南”信阳,一座被山水环绕的生态绿城,一座被中原文化和楚文化浸润的休闲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