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童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偏爱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黄久生,他是党的十九大代表,也是地道的农民工,坚持“一辈子做好事,做一辈子好事”,他的好事说也说不完。
邻里相望,高龄皆父母
每年春节,黄久生都会回到老家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不为老家那三间无人居住的土坯房,他回来要给全村、全镇的孤寡老人送节礼,送去衣被、米面粮油、猪肉还有现金。从1986年给全村的老人送节礼,到1996年他的节礼送遍全镇700多位孤寡老人,黄久生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父母。即将到来的狗年春节,将是他为这些老人送节礼的第32个年头,他的节礼也累计送出了400多万元。
黄久生的幼年很苦,苦到无法可想。
黄久生六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在外奔波谋生,剩下他和四岁的妹妹相依为命,那是1971年,整个中国都缺衣少食的时代。那个年代让黄久生兄妹记住了穷困与饥饿,也记住了全村人对他们的温情。
“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农村娃。”黄久生说,“东家一碗稀米饭,西家一块窝窝头,这家一小碟咸菜,那家一条旧棉裤。没有乡亲们的照顾,就没有我今天的黄久生。”
吃的是百家饭,记下的是百家情,乡亲们的恩情永远报不完,从走出村子闯世界的第一天起,黄久生想得最多的就是回报乡亲。
30多年间,黄久生从一个建筑工地的小工,到组长、班长、队长,一直干到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郑州分公司的项目经理,从未放下对老家每一户困难家庭的生计、每一个孤寡老人的冷暖的牵挂。
2008年,黄久生出资在双柳树镇建起一家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的生活费用在国家补贴之外,包括养老送终,都由黄久生承担。回乡看望困难老人,给老人买药治病、过生日,亲手给他们下厨做饭成了黄久生工作之余的常事。他多年积蓄的一大部分都用在了这些老人身上,人们也乐于称他是“700名老人共同的儿子”。受他资助的老人,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到敬老院,常常被老人们拉着不放,跟他说不完的贴心话。
前不久过世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闯荡世界,同行皆兄弟
外出务工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心思,挣钱是为回报爹娘,是为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黄久生的不同在于他要回报的是全村的老人,要回报的是生养他的故土地。在郑州站稳脚跟的黄久生开始越来越多地把家乡的年青人带出去闯世界。
因为黄久生对乡亲们的热忱,双柳树镇外出的农民工都愿意跟着他干,从几个人结伴一起到工地谋生到每年集中往返,黄久生在家乡和郑州之间带出了长长的建筑队伍。
“把乡亲们带出来是找出路,重要的是多挣钱!”黄久生说,“光会卖力气,挣不了大钱,当小工一天才一百块钱,学会了技术,工资一天就是二三百。”
如何让跟着自己干的人都能走上技术工的道路成为黄久生的心事,他开始有计划地免费给农民工培训各种技术。“传、帮、带”是老办法,一些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用得着,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要虚心投入、耐得住性子,钻研各类专业书籍、理论结合实践则要求更高……奔着“让大家都吃上技术饭”的初心,相当一部分人成了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黄久生也带出了一支技术强、本领高、善打硬仗的队伍。
如今跟着黄久生干的家乡人已经有一万多人,他们分布在郑州的多个工地,黄久生根据每个工地的情况和用工需求实时调配,实现“人有活儿干活儿有人干”两个高效。这些家乡人每年给双柳树镇带回两亿多元的劳务收入,很多人成为业务骨干,100多人当起了老板,不少家庭因此过上好日子。
黄久生说:“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许多地方出现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情况,双柳村镇的农民工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他们大多一上岗就能干技术活,拿高工资。即使暂时下岗,也能很快找到新岗位。”
桑梓情深,子弟皆儿女
黄久生有自己读书的记忆,那是他凭着稚弱的身躯上山打柴为自己挣来一块八毛钱的学费……黄久生在苦难中穷而思进,也懂得富而思源、富而后教,家乡孩子的读书事业一样牵动着他的心。
“……黄久生伯伯从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成长为建筑界两次获得‘鲁班奖’的行家里手,20年来一直不辍义务赡养家乡700位鳏寡孤独老人,关爱家乡学子,我向您表达真挚地感谢和敬意!”2017年8月29日,在双柳树镇庆祝第33个教师节表彰大会暨捐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受捐助大学生柳明明动情地说,“这么多年来您‘穷而思进’深深鼓舞和指引着我,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我都会毅然前行。进入大学后,我一定会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争取像您一样回报家乡、报效国家……”
8年前柳明明父亲患病去世,母亲边打零工挣钱边照顾她和妹妹上学,一家人艰难度日。本着“让家乡学子求学历程不孤单,一个不掉队”的承诺,黄久生用自己的肩膀托起了很多像柳明明一样孩子的大学梦。
在当天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黄久生为26名贫困大学新生每人捐赠4000元,为47位获得全镇优秀教师称号的老师每人捐赠1000元,共计捐赠151000元的奖助金。这也是黄久生第二次为家乡一次性捐赠奖助金超过15万元,早在2016年,黄久生即做出承诺,为发展家乡教育每年捐赠15万元奖助金。
黄久生永远记得镇上那家炸油条的人家每次收下他打的柴时总会多给他两毛钱,用行动报答给他饭吃、给他衣穿的父老乡亲,成了他今生今世的人生目标。
从小学、初中到2014年为家乡捐建一所幼儿园,黄久生几乎一力解决了家乡办学面临的所有资金难题。黄久生承诺,晏岗村教育发展所需资金都由他来援助,家乡父老为感谢黄久生的恩情,将晏岗小学更名为“晏岗村久生希望小学”。
黄久生还先后为他了解到的信阳市各县区的患病儿童捐款治疗,几年来已超过30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先后捐款15万元。 2013年,黄久生10万元“义买”爱心面馆,在郑州上演了“全城吃面”的故事,帮助身患骨癌的面馆老板李刚渡过难关已广为传诵。
30多年来,黄久生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绝大部分都用在了回报家乡和爱心事业上,先后为家乡和社会累计捐款捐物1300多万元,他的事迹“感动中国”,先后7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被李克强总理赞誉为“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然而,黄久生至今仍在郑州市建业路租来的一套民房里办公,书桌、床铺和几个书柜的资料,填满了小小的房间,黄久生珍藏的和领导人的合影,也都包好了叠放在书柜顶上。
黄久生做的好事多,人知道的也多,想跟他一起做工的、有困难寻求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黄久生自己也会感到头疼的事——讨要拖欠工资。
“我希望帮助所有的人,但我一个人能做的事实在太少。”黄久生说,“我就想,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如果农民工队伍也成立党支部,就可以为更多的人解决困难。”
流动支部,亮精神灯塔
1998年,已经当上项目副经理的黄久生,鼓足勇气向老家的双柳树镇党委交上一份入党申请书,6年后,经过组织的全面考察,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给农民工一个主心骨,黄久生开始琢磨在自己的项目工地成立农民工党支部。2005年的一天,他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潢川县总工会主席李峻:“我们农民工党员也比较多,只是很分散,要是在务工地成立一个流动党支部该多好?我们通过党支部,把家乡在外打工这些党员,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块儿使,心往一处想,就能办成很多事。”
李峻很赞同黄久生的想法,农民工党支部开始着手筹建。这一年,在潢川县委及双柳树镇党委的支持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黄久生被任命为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散居在郑州市的86名双柳树镇的农民工党员回到了“娘家”,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有建筑工人、保安员、保洁员、驾驶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闪光处——共产党员。
这个追随农民工身影建立的基层党支部,不仅成为流动党员的“家园”,更成为农民工心中的“灯塔”。为了正常对分散在郑州各个工作地点的农民工党员开展组织生活,黄久生采取了多种灵活的方式。针对大多数农民工党员在施工一线的实际情况,为了便于召集,也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很多时候党员会就在施工地点召开,大家也认为这种会议形式很方便、不落俗套。此外,手机短信、微信等快捷、方便的通讯方式也被黄久生用来开展组织活动,每逢党的重要会议、决策及重大节日时,他先用手机短信把学习的内容群发给每个党员,部署他们第一时间学习相关文件和讲话精神,及时了解和掌握党中央的决策,然后再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会后这些党员向各自施工工地上的农民工们传达。这些新颖的党员活动形式,黄久生认为“简单但不失隆重”。
职工之家,保劳动权益
成立农民工党支部之初,黄久生还有一个很切实的想法,那就是合理合法地解决农民工讨薪的问题。
很多时候,没有依靠的农民工讨工资大多采取堵门、跳楼等过激手段,不仅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而且对农民工自身也造成严重危害,往往是工资要到了人也犯罪了。本着合理合法解决诉求保障权益的考虑,党支部专门聘请了法院、劳动保障等部门退休人员和律师成立了农民工权益保护部门,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遇有农民工讨工资困难的情况,由党支部委托他们出面和用工方协商,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流动党支部成立11年来,累计为5000多名农民工讨薪3000多万元,民工与用工方没有发生一起讨薪冲突和劳动纠纷。党支部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也从如约获得报酬扩大到更为广泛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农民工很辛苦,生活上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很少有别的内容。”黄久生说,“他们也该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各项进步。”
为了让农民工享受更多的社会进步福利,流动党支部开始为广大农民工提供“保姆式”服务,小到为他们安排体检、看戏、理发等,大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证他们的工资按时发放、工休时间得到合理保障,党支部都是农民工的主心骨和坚强后盾。
黄久生和“中共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家乡群众和郑州当地市民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厚爱,2010年,该支部被河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17年9月30日,“中共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成立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十九大党代表、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黄久生当选为首任党工委书记,潢川县驻郑州的10个外建党支部386名流动党员统一纳入党工委管理,职工之家将为农民工权益保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精诚团结,创宏大事业
从干遍建筑工地所有杂活儿到担任项目经理,黄久生总结了成功的两个字——诚信,他也这样要求他的工友、他的流动党支部。
“咱一无所有,只有靠诚信过硬的本事才能站住脚、赢得好口碑。”乡亲们常听到黄久生这样“啰嗦”。这些啰嗦慢慢占领工友们的心,成为流动党支部关于生产最严格的要求。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把诚信精神融入一砖一泥。”这是黄久生进入建筑领域30年来始终秉承的理念,也是他的项目工地上工人们自觉追求。
跟了黄久生20多年的工长周耀清说:“黄久生总是自己给自己提标准,与甲方签订的合同明明是合格工程,他却一定要做到优良工程。”
30多年来,黄久生没有把商业开发作为人生的目的,而是为政府和社会建好房,特别是为贫困群众建好房,他承包的工程百分之八十都是政府拆迁安置房,并且乐此不疲。建大厦的过程中,工人们经常对黄久生说,这种房子跟商业用房相比利润太薄了,只要过得去就行,没有必要过得硬。黄久生总是说:“我们建的是政府和人民信用大厦,我们不能辜负了政府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一定要做成百年精品,信用大厦才是真正的金字大厦!”
黄久生坚持认为,时代怎么变诚实守信的高尚道德不会变,只有这样才能有“回头活”,才能真正出效益。近几年建筑市场不景气,别家都出现了难以为继的情况,黄久生的工程量反倒逆势上扬,跟着他的工人根本不愁活干,大家更佩服黄久生的远见,也更认同他为人和做工程的理念。
黄久生对工程严苛不仅体现在施工过程,还体现在建筑材料选用上。30多年间,黄久生的工地上使用的大沙,都是来自信阳河里的纯净沙,价格是市面上土泥沙的三倍。很多人劝黄久生,差价这么大,没必要非用信阳河沙。黄久生回答:“咱是乡下人,实诚人,咱还是靠诚信、诚实赢得别人的信任好,其他说啥都没用!”
黄久生带领队伍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合厂房(技改二期)主题部分工程和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先后问鼎鲁班奖,两次获得国家建筑最高奖,黄久生一下成了劳务届的名人。在中建七局承建的河南光彩大厦工程的施工中,他再次大显身手,该工程一举摘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凭着过硬的施工质量和良好的信誉,黄久生还创造了60余项省、市优质工程。如今,双柳树镇农民工已成为郑州市最讲诚信的劳务品牌。他所带的队伍成了河南省建筑业内的劳务品牌,被誉为“河南建筑业的铁军”。流动党支部的活动也越来越活跃,每年都有数十名入党积极分子递交入党申请书,平均每年吸收新党员2-3名,党工委的工作也将有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