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静 程一桐
“传统村落、最美乡村”丁李湾村,“十里枫杨、十里湿地”湾店村,“千年银杏、百年村落”杨高山村等一批独特的文化符号日益彰显,成为一个个乡村旅游的新热点、新亮点。
近年来,新县充分发挥旅游业辐射面广、参与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将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已有15个贫困村、4026名贫困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稳定脱贫。
发挥“三个作用”
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的原则,新县把乡村旅游工作列为政府主导工程,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机制保障作用。新县牢树“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紧扣“山水红城、健康新县”定位,明确“抓旅游就是抓发展”理念,建立健全文化旅游综合发展协调机制。融合各方优势资源,聚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旅游扶贫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高标准建成2个4A级、5个3A级景区和4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通过中期评审,入围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积极申报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等旅游功能区建设项目,在全县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旅游扶贫新格局。
规划引领作用。该县坚持旅游产业布局与脱贫攻坚规划相结合的思路,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争取旅游发展资金、安排旅游公共项目时,向有条件的贫困村倾斜,使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显效。以“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为载体,结合“一城三线”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和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修订编制《新县2008—2020年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详规》《新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详规》,完成《河南·新县村落旅游发展体系研究》,出台《新县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旅游发展总规、详规、方案20多项,对全县50多个行政村、20余个景点进行系统规划,提升乡村旅游规划建设水平,引导乡村旅游科学发展。
财政扶持作用。该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新县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明确在资金、税收、土地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对重点景区,特别是贫困村景区建设,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对乡村旅游龙头项目,给予贴息扶持和基础设施补助;对发展农业观光体验园、农家乐等特色产业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汇集闲散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每年设立10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打造十个示范村、十个重点村,推进百村扶贫开发、100%村环境整治,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三个模式”
突出新县“好山好水好生态”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原生态旅游扶贫模式。西河大湾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史悠久,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外界知之甚少。近年来,新县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古村落开发保护与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聘请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绿十字等专家团队,对西河大湾进行全面规划设计,重点打造古村落休闲度假基地。在专家团队的影响和带动下,吸引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立了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方式,通过农户有形资产入股、专家技术参股、企业资金入股等形式,修缮了古民居,建成了西河粮油博物馆,引进了星空帐篷酒店,打造了“画里乡村、梦里西河”乡村旅游品牌,承办了全国首届乡村复兴论坛,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创客小镇旅游扶贫模式。该县结合村落自然景观和豫风楚韵建筑风格,融合自然与人文、古朴与现代元素,编制田铺大塆创客小镇规划。引进上海蔓乡旅游管理公司,发挥三色农耕园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以“乡村创客”为主题,整合文创手工联盟、文创艺术联盟、微创企业联盟、高校联盟、传媒联盟等“双创”资源,将创客平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以时尚元素增辉传统村落,打造了爱莲说主题餐厅、不期而遇书吧、食面埋福面馆等20余家特色小店;开发田铺豆腐乳、天麻油等乡村旅游商品40余种,修缮黄墙黛瓦古民居300余间,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了集融智、融资、融新、融创、融业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旅游+体育”扶贫模式。该县发挥生态优势,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制定了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健身休闲、运动体验、康体度假、赛事观赏、民俗体育于一体的体育旅游路线。规划建设大别山全民健身公园,启动实施大别山·信阳新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大别山体育馆、大别山露营公园等一批国家级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努力打造国内知名体育产业基地;承办了2016年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赛开幕式、2016年首届中国乡村复兴论坛、2016年大别山(新县)乡村文化旅游节、2016年全国登山健身步道联赛(信阳新县站)比赛、第十届河南省定向越野锦标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山地、水上、拓展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蓬勃开展,“健康+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初步形成,吸引了全国各地体育爱好者参赛观光旅游,带动了沿线贫困群众就业创业。
释放“三个效应”
新县不断放大乡村旅游扶贫效应,增强自主造血功能,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了基础设施提升。以基础设施为关键,集中精力解决好旅游扶贫区域的道路、停车场、厨厕、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水、电、路、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完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助力旅游产业发展。实施红色旅游一、二期工程,完成县域内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成功争取省级一事一议奖补资金3000万元、国家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00万元、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700万元,32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林业、土地整治、危房改造等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示范点倾斜,极大改善了贫困村发展面貌。5年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8亿元,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70公里、村组道路343公里,除险加固13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实施67个土地整治项目,实现了100人以上的自然村通“致富路”,8.2万多名农村群众吃上“干净水”,全县有9个村入选中国景观村落,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3个村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
带动了群众增收脱贫。该县依托乡村旅游,鼓励贫困村发展民宿、餐饮等服务行业,销售板栗、茶油、银杏等农副产品,让贫困群众成为旅游产业的参与者、受益者。通过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开发红色文化教育、民俗文化体验、传统文艺表演等特色文化产品,培育杨摆柳、赛歌会等民间艺术团体10余个,参与贫困群众达1000余人,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又激活了文化演艺市场,群众年创收益20多万元。全县已建成星级宾馆9家、金银铜牌旅游饭店155家、豫风楚韵农家饭庄400余家、民宿体验场所200多个、农特产品购物超市30多家,新建成绿康园、茅屋冲、奇龙岭等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园区10余个,发展生态茶园10万亩、油茶8万亩、山野菜2万亩,开发特色旅游商品100多种,旅游从业人员发展到5万多人,其中贫困人口占30%。
助推了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为招商引资开辟了广阔空间,投资10亿元的裸心季生态旅游度假酒店项目、投资5.9亿元的大别山露营公园项目、投资6亿元的香山湖水榜乡村休闲度假区项目相继落户新县。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也助推了新县特色农业、资源加工业、教育培训业、新兴服务业等健康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5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8亿元,同比增长12.3%、15.7%,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超过10%。201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8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6%、15.8%。
旅游扶贫已成为新县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脱贫的主阵地。新县将继续全面吹响旅游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旅游扶贫,为实现“2017年整体脱贫、2018年建成全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示范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