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迎春
近年来,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赛》《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引起了全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关注和热议。从今年秋季开学开始,笔者发现我市很多中小学校都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科目列入教学之中,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们切实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笔者十分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中小学生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利于社会风尚的弘扬。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之前的很多年,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做得却不是那么好,一些好传统不但没有被继承,反而被很多人丢弃了。诸如诚信、谦和、礼让等品德,似乎都与我们渐行渐远。
近年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而不是唯分数论学生。其实这种回归教育本质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系统论述。儒释道传统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对天地、自然、生命的敬畏,“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事的底线。
当下,全社会都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深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定义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定义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定义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厚重而深远,说明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必要性。这些精辟概述,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得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且还必须学习领会,一一践行。
可喜的是,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时代发展需要。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应回归中小学课堂,学校和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主动作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有进取心的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开设校本选修课。
笔者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贯穿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还需要一个连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总之,让中小学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