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勇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今年以来,浉河区在推进“严乡强村育新”计划中,强化区委“一线指挥部”、乡镇党委“龙头”和村级党组织“桥头堡”作用,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落地生根的同时,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冲锋陷阵。
提起张玉宏,董家河镇楼畈村的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都说他是“高原上的格桑花”,把勤劳美丽的种子播撒到村里,让楼畈村由弱变强,开出和谐幸福之花。
张玉宏在外创业30年,在西藏搭建外建党支部,为流动党员安了“家”。2014年,镇党委通过“金桥工程”引导张玉宏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伊始,张玉宏就带头捐款20万元,并带动其他爱心人士捐款20余万元,用于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他先后筹资近400万元,修建村组主干道共计8公里,完成了3条农网改造。扶贫先扶智。两年来,他个人为楼畈村小学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5万余元,并联系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17个单位和企业,为本村48名大学生每人每年给予至少3000元的资助,直至毕业。截至目前,他本人和通过他联系的各界人士已累计资助学生115万余元。
为使村民脱贫后不再返贫,张玉宏先期垫资100万元,以村集体入股方式,创办了众诚合作社。先期从贫困户手中流转土地102亩,建立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式农业,打造“小小农夫亲子菜园”项目,以菜地租赁方式,一方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让部分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
浉河港镇郝家冲村贫困户汤金国在党员汤金发的帮助下,今年炒制的春茶较往年增收了近5万元。汤金发既是一名党员,也是郝家冲茶都三农合作社的社员,更是闻名全镇的炒茶能手。“在我们这里,春季采茶时节,请一个炒茶师傅,20天得付工资1.4万元。而汤金发却免费帮困难户炒茶,这就是党员的觉悟。”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徐保德对此非常感慨。
茶都三农合作社党支部有12名党员。为发挥党员作用,党支部要求65岁以下的党员每人至少联系一户贫困户,而徐保德一人就帮扶了16户。从茶园修剪、施肥、治虫到采摘、炒制、销售整个环节,党员全程帮助。近年来,该党支部仅为32户茶农解决用工、设备等难题,就投入了31万元。同时,合作社还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全部收购贫困户生产的春茶,解除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东双河镇刘畈村外出务工创业成功人士刘宗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把致富信息、先进理念和外地资源带回家乡,按照“党组织引领、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让昔日落后的刘畈村走上发展“快车道”。在党组织引领、群众参与下,刘畈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该村流转100多亩土地,建成一个集种植、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草莓农业生态园区,安排了50人就业。同时引进了规模较大、环保无污染的新鑫电子厂,目前工厂处于试运营阶段,正式投产后可解决30多人就近就业问题。
“让党建工作‘实’起来‘活’起来,万事民为先,就必须办成几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样才能夯实筑牢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让群众真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刘宗炎一语中的。
东双河镇何湾村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入手,构建“培养+管理+保障+服务+发展”于一体的抓党建促发展模式,在一支年富力强的干部队伍带领下,全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为打好经济发展根基,该村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先后引进了青河湾农业科技观光园和长台花生生态农业项目,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抓手,由村集体与各方合作建设仓储中心、标准化厂房,采取招商引资、出租租赁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同时,计划采取党支部+农村电商等方式,培育壮大仓储物流、农村电商产业,进一步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跟着党员走,脱贫有奔头。近年来,浉河区100多名党员干部、拔尖人才、科技特派员联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先后把18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养成党员,把20名党员培养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把12名党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养成村干部,实现了产业发展、党员素质提升和村干部培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组织和党员帮扶带动贫困户2000多户,吸纳2500多贫困人口务工,建立了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全区7000余名农村党员认领服务岗位近2万个,办理实事、好事1万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