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 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茶乡自古多才俊 好山好水似江南

大美信阳印象记


《中国民航报》记者 范新宇

初抵河南信阳,漫步城中,你会惊异于在中原腹地竟有这般宛若江南的盎然绿意,晕染了街巷、湖岸和远山,让人心神俱醉,暑热尽消。

如果在中国地图上画出两条线,从北京到广州,从上海到成都,就会发现河南信阳恰好位于十字交会处。南襟荆楚,北屏中原,置身秦岭与淮河的地理分界线上,难怪这座城市又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

然而,信阳究竟有多美,单靠列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等种种荣誉称号,难以有切身感受。前不久,在由中国报业协会、信阳市人民政府组织的实地采风活动中, 笔者目睹这里的山山水水,寻幽访胜,得以一探究竟。

鸡公山:老建筑背后的尘封往事

人到信阳,不能不去鸡公山。从城区前往,车程近40公里。一入山区,林荫蔽日,顿觉清凉。沿途山势起伏,道路蜿蜒,时见崖前路边野花绽放,星星点点的金黄色花瓣,美得炫目。当地人介绍,这种名为金鸡菊的花并非本地所产,而是源自万里之遥的北美大陆。当初它是如何漂洋过海而来, 据说与中国铁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息息相关。

1902年,平汉铁路通车,自鸡公山下经过,令此地距汉口的车程缩短至三四个小时。便捷的交通吸引了不少洋人来此置地并兴建别墅。在口耳相传之下,气候宜人、景色瑰丽的鸡公山很快便成为与北戴河、莫干山、庐山齐名的避暑胜地。为解故国之思,金鸡菊等一些外来物种也相继被引入此地。据统计,上世纪初,来自23个国家的近千名外交官和传教士, 以及国内的军阀巨贾, 在鸡公山上先后建起500余幢风格各异的度假别墅,遂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循着前人的足迹, 我们在不同建筑风格的别墅群中徜徉, 每一栋老建筑的背后都有难以记取的前朝旧事。无论是昔日的归人还是过客,都已被百年的红尘冷雨席卷而去,只余下郁郁森森的偌大院落,令人遐想。莫非当真是人生如寄旅,难言此中意?胡适昔年曾慨然应对:“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 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在他看来,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用此生做点儿真正有意义的事。如今,当游人踏入绿树掩映的颐庐,知晓这座别墅背后的故事时,或许对胡适当年所言又会心生感悟。

颐庐坐落在陡崖之上,楼高21米,与报晓峰南北对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方正端庄”的特点。造型别致的覆钟式塔亭在阳光下显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穿过庭院,拾阶而上,群峰翠色尽收眼底。1923 年出版的一部《竹枝词》曾如此形容这座建筑:“楼阁连云看不尽, 堂煌必竟让颐庐。”据闻,当年的直系将领靳云鹗眼见鳞次栉比的洋人别墅密布鸡公山,愤而造楼,以花岗岩为料石,历时3年砌就颐庐,力压各国建筑, 一时大长国人志气, 因此颐庐后来又有“志气楼”的别称。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如今,在当年鸡公山下废弃的14公里京广铁路路基上,一列复古蒸汽火车又重新起程。从山间别墅出来,我们便搭乘这列平汉铁路“信阳号”抵达了投资5.1亿元建成的依云森林温泉酒店。据说,在百花争艳、红叶满山的春秋两季, 这列复古老火车常常是一票难求。从老别墅维修复原、景区标志统一到智慧景区建设, 当地旅游部门目前正在规划形成全域旅游“一园十三景”的大格局。

400年前,明代诗人岳东升荣归故里,面对报晓峰,写下了“突起云霄疑健斗,乍惊风雨欲长鸣”的诗句。而在不久的将来,金鸡复鸣,指日可待,游客会在这座名山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风情。

南湾湖:茶甘水美开拓旅游新业态

大抵以水闻名的城市皆有灵秀之姿、卓然之态。如西湖之于杭州,浦江之于上海;再如塞纳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伦敦。信阳与水更有不解之缘。

作为中国四大河流之一的淮河横贯信阳全境,境内干流长363.5公里,占千里淮河总长的1/3。距市中心仅5公里的南湾湖风景区(即南湾水库),森林面积为2180 公顷,水域面积达8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面积的12倍,其最大蓄水量达16.3亿立方米,堪称“中原第一湖”。

从鸡公山返回信阳城区,我们便直驱南湾湖,赶在日落前抵达景区。远远望去,环湖皆山,烟波浩渺,数十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岛分布其间。

俯瞰湖面,水质极佳,掬手可饮,不由得想起途中所遇茶农的叮嘱:“上好的信阳毛尖还得靠信阳的好水,才能品出其中滋味。”的确,品茶之道重在水的优劣。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就曾言及“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记得少时第一次品尝好茶的滋味, 便是在杭州虎跑的茶舍之中。临窗听雨,满目烟岚,与朋友相熟的店家将滚热的虎跑水灌注于寻常玻璃杯中,狮峰龙井的雨前新芽在水中颗颗分明,茶色虽清淡,入口已香绝。

由此可见,好水与好茶往往互为因果。信阳毛尖之所以名满天下,自然也离不开青山绿水的滋润与培植。

为了领略真正的茶之味,我们一行人在码头搭乘轮渡直抵湖中茶岛。离船上岸,岛上鸟语蝉鸣,林木葱茏, 淡淡的茶香混合着青草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步入景区中心的茗萃苑,在悠扬的编钟乐曲声中, 茶艺师为大家送上一杯杯汤色嫩绿的信阳毛尖,初尝略显苦涩,再泡方觉香气清怡,余味甘长。

细论起来,信阳种茶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在信阳市固始县战国墓葬出土的茶叶,可以佐证当地先民已完成了野生茶向人工种植的过渡。唐代茶圣陆羽也曾访茶至此,并得出“淮南以光州(今光山县)上”的结论。至北宋年间,苏东坡始称“淮南茶信阳第一”。其时,信阳茶享誉京城,以至在开春时节,人们纷纷翘首以盼淮河上的运茶船只。

到了清末民初, 八大茶社相继成立,“信阳毛尖”的名字也首次出现。1915年,作为绿茶珍品的信阳毛尖还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不过,因采摘、制备费时费工,上好的毛尖始终价格不菲。有鉴于此,如今信阳当地一些精明的茶企通过优化产品结构, 正在形成绿茶与红茶“比翼齐飞”、其他茶类并肩发展的可喜局面。

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提供的材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210万亩,茶叶产量为5.95万吨,总产值逾百亿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超过5500元。

开放式的茶产业还助推了日益火爆的茶乡体验游,催生出茶旅融合的全域旅游新业态,让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为当地民众勤劳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

郝堂村:亲近自然重拾乡民人心

信阳有大美,美在山水,更在人心。在河南,我们听到了描述信阳的4句话: “大山有别,水佳为淮,人言皆信,日升曰阳。” 其中,前2句是形容信阳的山水之佳, 而后2句顾名思义是说这里的人好。据闻,信阳人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讲诚信,够朋友。近年来,在历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 “信阳好人”从未缺席。迄今为止, 信阳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的共6人, 数量居河南省第一、全国地级市前列。而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躬耕捕猎,孕育了灿烂和辉煌的文化,使信阳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信阳博物馆里,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发现于息县淮河滩的一只独木舟。其造型精巧,保存完好,经碳-14测定,源自公元前15世纪,相当于商代早期晚段。这只淮河古沉舟由一棵圆木整体剖凿而成,由此证实了《易经》中“胯木为舟”的记载, 也让信阳与水结缘的历史上溯了至少3500年。

到了西周时期,信阳为申伯德封邑地,秦时设义阳乡,北宋改称信阳。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细腻浪漫的楚文化与粗犷大气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发展,让这方土地“江山代有才人出”, 不断上演一部部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历史大剧。

“亡羊补牢”“子路问津” 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信阳。从春秋名相孙叔敖,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编纂《资治通鉴》的宋代史学家司马光, 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以及清代状元、植物学家吴其睿,到革命战争年代的许世友、李德生等近百位开国将领,这里的山山水水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并不断滋养着信阳的城市品格。目前,信阳的红色旅游已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精品线路之中。

在信阳采风期间,我们也被迷人的乡村田园风光深深吸引。向晚时分,驱车来到位于平桥区五里店的郝堂村,视线所及,青草如茵,远山如黛。成片的金鸡菊在房前屋后绽放,一座长桥横跨大片湿地,水面被层层叠叠的翠绿荷叶映照得温润如玉。有人说,这个村子就像画一样,很好找;也有人说,在这里见到了自己记忆中的乡村。

其实,村中那一栋栋精心修葺、古雅冲淡的豫南民居, 是政府引进的专家团队大胆试验的成果。他们坚持不扒房、只修复,在村民自愿参与的前提下进行就地改造,目的就是“让村庄更像村庄”,亲近山水,留住乡愁,最终在复兴乡村、凝聚人心的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流连,并相继获得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诸多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 郝堂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注重教育问题,村中的图书馆宽敞明亮,小学校园里还有专门教授垃圾分类知识的课堂。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多山、多水的信阳美在生态,而一旦凝聚了人心,每人每家只要愿意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变,一个村庄、一座城市就会有新的面貌。推而广之,中华民族也需要经由这一点一滴的变化实现国家的崛起和文明的复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