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马迎春 文/图
巍巍大别山,壮丽宏伟;滔滔浉河水,奔流不息。在豫南明珠信阳市浉河区,有一处文化圣地,有一片教育热土,她就是百年老校——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校园文化篇
●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原为信阳市第一中学,始建于公元1900年,前身为信阳义光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信阳专区公立豫南中学,1958年改名为信阳市第一中学,并由大文豪郭沫若题写校名,后来正式更名为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名家辈出 人才济济
一百多年来,一高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秉承忧国励志的优良传统,孜孜以求,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从这里走出了教育部部长何伟、著名作家姚雪垠、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郑文瀚中将、解放军济南军区副政委黄学禄中将等一大批名人名家,已向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理念先行 行动落实
以浉河区教体局副局长、一高校长彭金辉为班长的学校领导班子,勇立潮头、披坚执锐、睿智起航、创新不辍,高举质量兴校的大旗,确立了“志存高远笃行于微”的校训,以“成全学生、成就教师、成功学校”为办学宗旨,以“全面、全员、全程”为管理理念,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特色育人、环境育人。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学校、河南省电化教学一类学校、信阳市高中教育综合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环境育人 文化树人
走进一高,有莺歌鸟语、修竹婀娜,有沉稳厚重的灵石,大气昂扬的雕塑;有饱经沧桑、历久弥新的工志楼,有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明志楼、励志楼、成志楼;有“大成”“中国梦”“钟灵毓秀”的文化广场。从历史到现实,时时处处,都渗透着文化,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每一位师生受熏陶、被感染,精神境界不断净化、升华。
一高重视立德树人,为陶冶学生情操,构筑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开展了以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爱国教育等为核心的常态化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创建平安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实行德育管理人文化,德育队伍专业化,德育评价科学化,创建了以优良的校风熏陶学生,以精细的管理规范学生,以优质的服务关爱学生,以良好的师风影响学生,以科学的体系评价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成就学生的校园文化。它们是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一高的灵魂血脉;它们是重振雄风、复兴辉煌的一高的精神旗帜。
办学条件篇
●搬迁新址,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在一高发展过程中,市区党委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关爱,多位市区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2013年,浉河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把位于民权路占地面积仅60亩的信阳市一高整体搬迁到占地约200亩的百年文化圣地——原信阳师范学校校区。
●设施完备,提供先进的办学条件
2015年年底实现学校的整体搬迁之后,一高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生活区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安装了多功能一体机、校园电视、直饮水的教室,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办公室、电子备课室,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图书楼、实验楼、艺术楼、电教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温馨雅致的学生公寓楼,一卡式便捷消费的餐厅、超市、洗浴室,高端大气的室内体育馆和400米环形草坪塑胶足球场,校园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6年,一高获得全市“最美校园”的称号。
●师资雄厚,彰显强大的育人实力
目前,一高已由搬迁前的40个教学班发展到80个教学班,不足3000人的在校生发展到近6000名学生,教师由原来的不足200人发展到现在的300余人。
在职教师中,享受政府津贴的省教育专家1名,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00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中原名师培养对象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3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37人,市级社科专家1人,研究生学历35人,本科学历300人。多学科教师在省市级教学技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课题研究及校本教研取得丰硕成果: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共55项,目前已结题32项,共有125人参与课题;获奖论文201篇,其中国家级18篇,省级54篇,市县级129篇。
●多元模式,丰富人文教育的内涵
一高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多元化模式,联合了成功的社会办学单位进入校园,充实和提高学校的特色办学水平,开设有体育、音乐、美术、传媒、书法等体艺特长班,“文化+特长”的多样化办学之路,让许多特长生实现了升学深造的梦想。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学校成立了义阳足球队、大灌篮球社、舞动奇迹社、音乐之城社、义阳书画社、绿茵文学社等社团。社团活动的开展,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种文体艺术类活动,增强了信心,激发了潜能。
办学条件的改善,为一高提供了蓬勃向上、书香浓郁的育人环境,民主和谐、舒适优雅的工作环境,管理有序、精细科学的评价环境,得天独厚、地利人和的发展环境。
教学成果篇
近年来,一高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抓教学改革和多样化办学为抓手,逐渐形成了校风正、学风浓的新面貌,教育教学质量年年攀升,得到市区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及家长的肯定。
在2016年高考中,本一过线47人,约为2015年本一过线人数的300%(2013年21人、2014年16人、2015年16人),实现了近几年一高学生无考入“985”名校的大突破!胡长发同学以613分的好成绩超本一分数线90分,取得了一高近几年来高考的最高分数!本二过线242人,超过2015年本二过线人数200%以上;本三过线538人;本科进线率逼近60%,达到近18年来的最高水平。
在2017年高考中,普通类考生一本过线64人,是2016年一本过线人数的136%;叶赐仑、周璇、杨晨、张枭、蔡建军等20多名同学被北师大、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哈工大、电子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985”、“211”重点大学录取,再创历史新高,再谱低进高出新篇!普通类二本过线559人,是2016年二本过线人数的231%,本科进线率超过了61%。在招飞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陈乐岩、李俊均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录取。
成绩的取得靠的是锐意进取的教学改革,一高人在继承优秀教学方法的同时吐故纳新,博采众长。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以管理促质量
全力推行“精细化过程管理”。一高注重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评估考核,建立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档案,大力推进《信阳一高日常课堂教学教研规定》,实行分年级分学科日常化课堂教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各年级同一学科同一层次做到“四统一”(统一标高、进度、作业量、质量考核标准),采取个人钻研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解决教法、教材疑难,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严格按照教研活动制度,将教研工作抓实抓细,使教研工作辐射到每一位教师及教学的基本环节;进一步加强教研网络的建设,健全学校教研组的结构,提升教研功能,有序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完善教研(备课)组常规量化管理细则、学生课堂满意度评价办法、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并使所有教学评估结果与学校评优评先挂钩;编制推行适合校情的“校本作业”“校本试卷资料”“校本用书”以及特长生校本教材。
●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化教学管理
因材施教、科研促教,联合全国百强名校郑州一中开设卫星班,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一高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和谐、有效的发展。实施选课制度,根据学生文化课成绩、特长、兴趣、综合实践能力等因素,按照自愿自选的方式,学生可以参加不同的特长班、兴趣班、社团组织等,在鼓励学生成人成才的同时满足个性化的发展,使一部分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兴趣、特长的发展实现升学深造的梦想。该校在特长生的招生、选拔、培养、文化课教学、高考专业的升学指导等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除发挥本校现有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之外,还借助成功的社会办学力量进入校园和与信阳师院等高校联合指导特长生的专业课学习,充实和提高学校的特色办学的水平。这样,文化课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参加普通类高考的竞争,文化课基础较差且具备一定特长的同学,通过走特色教学之路,成就出彩的人生。
●特长生教学成绩斐然
自2014年6月被命名为省普通高中多元化办学试点学校以来,市一高在多元化育人、多样化办学上以培养特长生为突破口,不仅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而且在特长生教学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
2015年8月一高被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2016年、2017年市区运动会上,一高均获得冠军;在2016年信阳市首届“市长杯”校园足球赛中,一高足球队不畏强手、勇夺亚军。2015年8月,在“全国青少年百花奖大赛”中,一高学生朱昱星、袁琪峰获得金奖,李双双、王凯获得银奖;在河南省首届“明日之星”主持人大赛中,一高学生康谦获得金奖;在2016年“中国好声音”选拔赛上,一高学生黄煜涵获得信阳赛区前三甲,直接进入省区决赛,并在电影《情比秋意浓》出演女主角。
特长生的高考升学率从2013年至2017年呈稳步增长的态势,特长生本科进线率由30%提升到60%。很多学生通过“文化+特长”教育教学模式考入“985”“211”名校。在2016年和2017年高考中,特长生黄倩、陈雪、杜姜、陶良恒、谷雨征、杨成亮、蔡康毅、丁欣怡等分别考入西南大学、华东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体院、上海体院、东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985”“211”知名大学。
雨滋桃李花千树,风举鲲鹏路万程。信阳市一高的历史令人骄傲,一高的今天逢天时、占地利、融人和,一高人必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宏伟的梦想,聚人气,扬正气,鼓士气,抒豪气,向着“再铸辉煌重振雄风”的目标,乘风破浪,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