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 事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浩渺行无极 扬帆但信风


——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纪实

新华社记者

在中国地图上,长江如同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蜿蜒6300多公里直奔大海,长三角就处在这条巨龙入海处。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长三角又是当之无愧的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这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上海自贸区、浙江自贸区、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立足国家战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长三角区域的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快马争先,正朝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稳步迈进。

谋篇布局:站上新高度,实施新蓝图

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的综合服务大厅,已不复见当初的人山人海。“因为实行网上预约,现在最长等待时间只需10分钟。”浦东市场监管局保税区分局企业注册科副科长王连凤说。

在王连凤看来,“变化”是自贸区运行近4年来令人感受最深的地方。在窗口服务领域,“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新政推出”。一口受理、网上推送、并联审批……源源不断的体制机制创新,从自贸区走向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范围。

观大势,谋全局。以开放创新引领,长三角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落子如飞。特别是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长三角更是迎来了全面协同、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区域合作主题和平台不断丰富。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决策层是“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层是“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执行层是各种重点合作专题组。

目前,长三角共有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务、产业、城市和食品安全等12个合作专题,并根据合作任务进行动态调整和深化。

——都市圈建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根据规划,长三角要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

现在,上海地铁11号线已延伸至江苏昆山的花桥站,成为国内第一条跨省地铁。以交通一体化为依托,越来越多住在上海的人才愿意前往昆山工作。

浙江今年3月宣布在嘉兴设立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嘉兴军民合用机场被纳入上海机场建设“一轴两翼”规划。与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对接的方案,今年要完成编制。

——产业协同协作能力持续增强。以产业园区共建为载体,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浙江嘉兴有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与上海重点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大飞机项目落户上海后,江苏镇江主动对接,为大飞机提供航空座椅、舷梯等配件。目前镇江已成立航空航天产业园,成功引进近30个涉航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上有国家鼓励和支持,下有民意支撑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持续加速。如果以前叫做普遍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安徽省合作交流办长三角合作处处长宋帆表示,诸如畅通省际“断头路”、医保异地结算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难点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

同舟奋楫:打造新宽度,迎接新机遇

王俊峰、刘青松、刘静……8名在美国打拼了十年的哈佛博士后,因为看到了共同的机遇,先后从美国波士顿回到安徽合肥的“科学岛”,在崭新的平台上挑战前沿科研领域。

“科学岛”的魅力,来自合肥正在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表示,合肥已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个大科学装置,未来将构建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开发、从成果转化到创新创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合肥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意味着长三角的范围已经从传统的“两省一市”扩展到目前的“三省一市”。作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安徽芜湖,开始“品尝”城市群融合发展的“盛宴”。近一年来,不断有亿元级的大项目落户芜湖,其中不乏博世、大陆集团、麦格纳等世界五百强汽车零部件企业。

作为苏北地区离上海最近的市,盐城也是长三角“新成员”。今年上半年,江苏科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组团到上海,与60多家投资机构交流对接。科行董事长刘怀平感慨道,如果不是盐城与上海两地政府紧密互动,难以想象有如此高效的平台,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金融资源等方面的欠缺。

不仅盐城的企业走出去寻找机会,“上海元素”也在盐城“扎根”。上海银行在盐城设立了分行,行长胡友联认为,盐城分行的成立为都市圈的对接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合作协议,未来三年上海银行将向盐城提供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综合融资。

“一年多来,长三角26个城市的互动越来越密切。”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将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在此过程中,每个城市都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破除藩篱:体制机制融合,激发“生态圈”效应

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市民张凤英刚看完精神内科上海专家门诊。“上海的专家医术水平高,看病更专业。以前到上海看专家,非常不方便。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挂到上海专家号。”

张凤英的“获得感”,来自沪浙两地在医疗、交通等一系列公共服务领域的接轨。目前,嘉兴市与上海三家医疗机构建立了“点对点”医保联网结算合作关系,通过系统直联方式让参保市民在合作的上海医院进行刷卡结算。此外,嘉兴的市民卡和公交卡在上海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领域也实现了一卡通。

嘉兴是一个缩影。一年多来,长三角区域合作正加快从有形的硬件接轨,转向无形的“软件”和制度层面的融合。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郁鸿胜分析认为,转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由有限范围向以市场为主体的区域一体化转变,由自发活动向自觉规范的体制对接转变,由政府单个部门向多个部门及社会协同推进转变,由经济合作向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合作转变。

体制融合,带来的是愈来愈明显的“生态圈”效应。

在科技部等部委指导下,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推进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业技术服务、资源条件保障和技术转移系统等五个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截至2016年底,沪苏皖浙有近1500家单位、17000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入网,有效减少区域内科研设备购置的重复投入。

在仪器共享的基础上,长三角探索“创新券”在区域内的通用通兑机制。目前,上海与浙江的湖州长兴、嘉兴海宁、江苏宿迁、无锡高新区等,已实现了“创新券”的通用通兑,降低了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本。

体制机制融合也为长三角城市群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新支撑。三省一市共同开展大气污染源清单调查,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处置协作机制。统计显示,今年1-8月,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PM10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9%。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群越来越成为一国综合竞争力的象征。“长三角城市群要立足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当好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市市长应勇说。

(记者:姜微、雷敏、张紫赟、何欣荣、张展鹏、屈凌燕)

(新华社上海9月27日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