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维
笔直干净的村组道路纵横交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井然有序、生态养虾基地人来人往、饱满的有机水稻散发着阵阵稻香……如今的曹黄林镇谢老寨村,已由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成为全县的明星村,让人刮目相看。
这是息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行动结出的硕果。
近年来,息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9.15万人,截至目前,全县未脱贫贫困人口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8%下降到不足5%。
“软硬兼修”,筑牢根基促脱贫
“通过佩戴党徽,能自觉增强自身的党性意识与服务意识。平常认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岗李店乡副乡长裴磊对于佩戴党徽颇有体会。
在息县,和裴磊一样,7000余名党员干部,胸戴党徽,手提扶贫包,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息县紧紧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持续开展“颂誓词、佩党徽、手抄党章、手提扶贫包”等强党性活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县乡镇村落党徽闪耀,处处传递着党的温暖,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调查走访任务,而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干部工作作风。同时,选优配强44个软弱涣散村村支部书记,实行第一书记全覆盖,为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夯实了组织基础。
与此同时,息县着力实施硬件工程建设:大打交通扶贫翻身仗,制定了《交通脱贫三年规划》,拟新建和改造通村通组道路2041公里,今年新建1000公里,率先完成全县99个贫困村交通脱贫目标;在全面实施41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再有26个贫困村用上放心水;完成电网脱贫工程项目235个,减免农村贫困人口电费384.38万元;10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在有序推进。
扶心扶智,春风化雨润心田
“从改变人心入手,扶贫先扶心和智”——这是息县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入村便立定的方向。
五年来,弯柳树村坚持“文化引领,道德育人,改善风气,产业跟进,共同致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人心,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为推广“弯柳树模式”,息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办村级道德讲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贫困群众立志气、强底气,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县364个行政村均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并设立爱心便民服务站,通过具体的帮扶和暖心的服务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
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创作编排一批反映脱贫攻坚内容的文艺节目,在全县开展“文化进乡村 全民奔小康”文化扶贫乡村巡演、“聚力脱贫攻坚,共建美好息县”专题宣讲巡演等活动。
集中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村庄道路条件、并发动村民自发自觉参与到清洁行动中,将勤劳的种子播入村民心中,带来新风,推进文明。
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系列评选活动,引导后进学先进、先进更先进;挖掘一批脱贫致富的典型,组建百姓身边的培训队伍,通过他们现身说法来宣讲政策,引导群众增强脱贫信心,走上致富之路。
创新方法,清除脱贫“拦路石”
“今年乡里免费给我的两个孙子做亲子鉴定上了户口,还领到了教育扶贫补助金3850元。感谢党的好政策啊!”项店镇张庄村许洼村民组75岁的贫困户许国强激动不已。
和许国强老人一样享受到息县“滴灌式”政策的困难群众不胜枚举。
针对部分贫困家庭成员申办户籍要件不全的难题,息县由县财政出资,免费为贫困家庭人口389户901人开展亲子鉴定。针对部分贫困家庭残疾人申办残疾证难题,开辟绿色通道,定点或深入乡镇集中开展视力、肢体、听力、语言类伤残鉴定和精神、智力类残疾鉴定,先后鉴定2278人次,评定各类残疾1301余人。
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病种付费数达379种。实行贫困家庭患者住院报销“一站式”服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患者住院自费部分不超过医疗总费用的5%。由县财政出资为5000余名高血压、糖尿病建档立卡贫困患者购买签约服务;72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了5%的二次报销;累计为518名贫困家庭大病患者报销封顶超出部分医疗费用370多万元。
为实现教育脱贫政策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全覆盖,县财政出资2500余万元,将贫困家庭没有进入学籍库的学前教育儿童和没有寄宿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纳入教育扶贫补助范围。
聚力产业,拓宽增收致富路
“这样的生活做梦也不敢想!”东岳镇杨庄村贫困户杨高飞是息县产业扶贫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三个孩子上学,父亲体弱多病,让杨高辉一家生活长期窘迫。产业扶贫政策出台后,杨高飞顺利成为对口帮扶企业豫道农业的一名员工,每月除了3000元工资外,还能享受到每季度固定1000元的分红。家里的3亩多地早早种上公司提供红薯苗。预计今年每亩纯收益可达1800元。
息县立足农业大县实际,聚力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通过规划引领、贷款支持、外出培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壮大县产业集聚区内的主食企业,吸引市场主体和农民参与到企业生产的产前种植养殖、产中生产加工以及产后销售运输等环节,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
因地制宜,在淮南缓丘垄岗地带,鼓励引导农户发展养殖业。在中部乡镇,搭建平台,组织贫困户和企业签订用工协议或带动发展合同,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实现企业、贫困户双赢。在土地平整肥沃的北部区域,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突出高产优质粮油产业带动致富。
通过“风险补偿基金+企业+贫困户”的模式,金融部门发放扶贫贷款3.5亿元,21家涉农重点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近700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领取固定收益4000元。全县申报“多彩田园”建设108个,已建成20个,带动8000多贫困户。与中原农险合作推出的“保险+就业”扶贫新模式,中原农险息县分公司共聘用6500余名贫困人员担任助理协保员、宣传员,增加贫困家庭收入8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