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总有道不清的乡情,改不了的乡音,挥之不去的乡愁。我的故乡位于大别山腹地,三省六县结合部,是全国著名、河南省唯一的将军县。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溪水,勤劳朴实的乡亲……

上小学时,家离学校很近。早中晚都在家就餐,吃着母亲亲手做的可口饭菜,依偎在父亲那宽阔的胸膛上撒娇,和小伙伴一起无忧无虑地玩游戏。放寒暑假时,去外婆和姑姑家走亲戚。听外婆讲红军的故事,讲外公四个亲属为新中国成立壮烈牺牲的经过,与表哥表弟们一起上树捉鸟、下河逮鱼、上山放牛采野果,尽情地享受着童年的乐趣,家的感觉无处不在。

考入中学后,开始在校寄宿。当时,学校条件很差,十多人挤在一个宿舍,吃的是大锅饭,有盐没油,时常盼着回家。然而,家距学校十多里,靠步行或骑自行车很不方便。只有周五放假才能回家待上一天半,美美地洗个热水澡,改善一下生活,和父母说说心里话,周日下午又匆匆返校,开始新的一周的紧张学习。从上初中起,感到自己离家渐行渐远。

时光荏苒。上世纪90年代末我考入了高等学校,离开了养育我16年的家乡,去外地读书。每年也就是节假日才能回家,回去除了探亲外,也顺便拿生活费。从某种意义上讲,回家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无奈。

毕业时,我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到了家乡,在县城工作。每天忙于公务,“5+2”、“白加黑”是家常便饭,工作任务繁重时连续15个日夜加班写材料,吃方便面,住办公室,时常因劳累过度流鼻血。如今家乡上马的几个大项目我当年都参与其中,提供第一手初稿。常常与领导和两办的秘书们一起谋划材料,当面聆听主要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个人能力、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亦是单位的骨干和家族的骄傲。虽然家距单位不过二十里,交通便利,但平时很少得空回家。奶奶逝世时,也没能看上她老人家最后一眼,只是出葬那天身披孝衣送奶奶入土。很多时候想家了,只能在工作稍闲时,等下午下班后,偶尔回家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又匆匆赶回县城。那时候,有种有家没空回的感觉。

工作几年下来,在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帮助下,工作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次被市县表彰,时常在报纸发表文章,陪同领导视察的场景也被当地电视台报道,正可谓风华正茂、前程似锦。但静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刚出校园时意气风发的朝气,舍我其谁的勇气,只争朝夕的锐气已荡然无存。走出校门时的一介书生变得世故,变得圆滑,学会了“打太极”“踢皮球”、讲段子,变得随波逐流。我感到这种变化很可怕,那种日子并不是我想追寻的生活。再睁开双眼环视四周,群山环抱,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尽管家近在眼前,内心却有种想逃离的感觉。

在领导的过问和自己的努力下,我取得了去日本学习的机会,走出大别山,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当时离开县城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乘机,家人和亲友前往车站送行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随着汽车缓缓前进,家乡渐渐离我远去,同行的二十多个伙伴喜形于色、手舞足蹈,他们对走出国门欢天喜地,平时妙语连珠的我陷入深思,一言不发。想到从此与父母和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隔海相望,一向坚强的七尺男儿不禁泪流满面。刚去日本的时候,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与当地社会格格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举步维艰,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扰。在传统节日,每每想起在故乡的快乐时光,不禁发出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的感慨。在樱花盛开的时节,每每看到一家家日本人在樱花丛中载歌载舞,心中不免无限失落、无比悲伤,真正领悟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个中滋味。

凭着坚强的信念,我咬紧牙关在国外度过了很长一段艰难的时光。从国外回到家乡的当日,看到父母头上的白发又多了起来,我不禁感慨良深。想想自己的壮志未酬,我毅然决定再次远离家乡,背井离乡先后到省城和京城工作。几年下来,也娶妻生子,购置了房子、车子,衣食无忧,孩子也在大都市接受良好的教育。因工作需要,先后随团去欧美、亚非拉等几十个国家学习考察,思维和视野也日益提升。但最爱吃的仍是家乡菜,最爱喝的茶还是信阳毛尖,茶余饭后谈得最多的仍是家乡的过去和未来。做过秘书、擅长宣传的我,每次接待领导时,一有机会我就宣传大别山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和老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思念故乡的情怀丝毫未变。至今县情简介我仍能倒背如流、红色故事娓娓道来。我也时常向国际友人宣传家乡那美丽的田园风光,那清新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鲜空气,那一望无际的茂密的原始森林,大山深处的古村落,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每逢节日,只要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我都会辗转千里回老家探亲,与昔日的好友回忆当年求学、工作的美好时光,也算弥补一下心底对家乡的眷恋。每到农历春节,我会都会放弃出国旅游的机会,回家陪亲人团圆。只是传统的元宵佳节,由于远在千里、公务在身,我一次也未能给祖先送上一盏灯、敬上一炷香,烧点纸钱。最后悔的是外婆钱氏逝世时,我正接受上级重托,牵头组织实施重要工作,连送她最后一程的机会也错失了,让我终身惭愧。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捻指算来,毕业后离开故乡已十一年之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家乡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精神,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广大干部深入农村精准扶贫,帮助更多的乡亲走上了致富路,家乡建设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儿时那崎岖的乡间小道、空无家什的农家、许多孩子考上大学无力供养的情景早已成为历史。党报、央视等诸多国家级主流媒体经常报道家乡骄人的发展变化和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风貌,让同我一样在外打拼的游子们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无上光荣。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距离产生美,也难免会形成隔阂。每次回家总觉得与亲友、昔日的同事、同学间失去了往日的亲密,无形之中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如今,我不再是血气方刚的少年,已过了三十而立、快到四十不惑的年纪,对人生、对金钱、对权势、对未来也有了新的思考和定位。我时常想,再过二三十年,我一定会回到那片红色的土地定居,与朴实的乡亲重逢,寻找儿时的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