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科 教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发挥专业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


——信阳农林学院科技扶贫工作成绩斐然

2017年移民干部培训在信阳农林学院举行
信阳农林学院“三区”科技人才选派淮滨对接会
信阳农林学院专家现场培训茶叶生产“三化一品”人才

本报记者 马迎春 通讯员 赵聘 沈立平

近年来,信阳农林学院立足学科优势,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深化产教研融合,以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为载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度,以科技服务带动农民致富,以科技下乡驱动三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在科技扶贫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农学、林业、茶叶、水产、畜牧、园艺、植保、加工、电商等优势,围绕人才培养、农民培训、科技服务等教育、科技扶贫环节,立足大别山老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项目带动 提升脱贫发展能力

三年来,学校坚持发挥人才、科技优势,依托研发、实验等平台,组织力量开展科技扶贫,推动研发创新及成果转化,加强项目带动和智力支持,实施产学研合作与“结对子”互助,组织专家服务及定点帮扶,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服务农林产业企业,提升地方脱贫发展能力。

学校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方向,注重把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专业特点和信阳的区位、资源优势,积极从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为了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科技人员深入农林生产一线,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工作。

近年来,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良种引进、种养加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植物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等技术上,学校的一大批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学校教师承担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稻麦油茶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立体生态茶园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转化与示范”“信阳规模化家禽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及生物安全体系示范”“河南大别山油茶北部边缘分布区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0余个项目,产生经济效益超亿元。“豫南地区猪血虫病无公害防治技术转化与示范”等成果转化项目在实施中发明的中试产品(新兽药)在生产上应用推广,经济效益显著。

根据潢川县、光山县等地大力发展稻鱼共生模式,强县富民,学校组织科技人员积极申报信阳市重大专项和河南省科技项目,开展《信阳稻虾模式技术集成研究和推广》研究。同时根据信阳产业发展需要,申报《信阳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茶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板栗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瓜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等课题,助力产业脱贫。

科技培训 服务农民脱贫致富

三年来,信阳农林学院紧紧抓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个重点,利用教育资源优势提供培训服务,通过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典型示范和回乡创业带头带动作用,服务农民脱贫致富。

发挥农民大学市校共建优势,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学校坚持以需求为出发点,以政策支持为导向,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采取“培训+考证+政策扶持”“讲学+考察+交流”等模式,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工作。2016年,共举办信阳市市直机关选派第一书记及派驻村党组织书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及合作社负责人培训、蔬菜产业发展培训、油茶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培训、信阳市移民干部培训等各类培训班26期,累计培训人员3851人次,培养出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为服务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服务基层职业教育,2016年学校获批建立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扶贫能力。

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培养农村基层实用技术人才。学校积极依托扶贫开发贫困村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现代农业技术两个省级培训基地,以及科普传播工程、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活动,使大批打工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为贫困区域脱贫攻坚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年来,共培训河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300余人次,信阳市扶贫开发贫困村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300余人次,周边县市贫困村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265人次,农业产业发展培训1000余人次;组织专业团队和专业教师80余人次,分赴乡镇基层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活动16场次,实施河南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57项,开展技术培训120余次,组织人员培训2700余人次。

通过项目开展培训。学校依托科普传播工程项目、省市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项目等,开展对企业、合作社、乡镇等有关人员的培训,每年累计培训上千场次。

科技专家 推广农业先进技术

做好科技特派员对接,认真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为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2013年以来,信阳农林学院教师受聘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24名,信阳市科技特派员52名,在为对接单位提供科技服务中表现突出,发挥了重要作用,有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被确定为“三区”人才科技支持计划人员。在“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积极肯干、吃苦耐劳、扶贫效果显著的选派对象,提升了“三区”涉农企业、合作社的科技水平,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扎实开展“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实现农技推广“零距离”。近年来,学校共承担“科普传播工程”项目57项,“科普传播工程”示范基地项目1项。“科普传播工程”在种植、养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向信阳、南阳、驻马店、周口、漯河等地广大农村推广普及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培育壮大了特色、优势和支柱产业,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了农村组织形式,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锻炼了科技队伍,提高了教师“双师”素质,提升了学校办学知名度;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产学研合作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以支持企业发展提升脱贫攻坚能力。学校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成立了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发挥学科优势致力于原始创新,使学校科研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生产服务。截至目前,学校先后与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息县鑫晨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国农实业有限公司、固始三高集团、河南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湾国家森林公园、光山县桦昌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光山金合欢合作社等10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建科技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联合实验室、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机构和实训基地。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多方开展社会服务,新增河南省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4个。

依托科技研发平台,结合地方需求开展项目研究。学校先后获批牵头组建河南省茶产业与水库生态渔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参加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建立河南省院士工作站、河南博士后研发基地以及河南省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渔业生物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技术难题攻关,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项目80余项,获国家专利260余项,并取得多项成果,为科技成果转化等扶贫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在涉农项目及研究成果中,一些在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杂交油菜制种,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产养殖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畜牧兽医,食用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稻虾共生、茶叶生产加工、食品加工等领域,无论是技术力量、项目研究,还是生产实践、校企合作等方面,均有较深厚的积累,为驱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起到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文图片由沈立平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