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 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产业集群发力 带动乡亲脱贫


——潢川县产业扶贫走出一片新天地

付店镇骆店村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就业。 蔡 丽 摄

夏日的潢川,田野葱绿,万物茁壮。望着一网网小龙虾从水里打捞上来,潢川县踅孜镇八里村娄和洋笑了。他告诉记者, “采用“虾稻共作”模式,每亩稻田可以产龙虾150公斤、水稻400公斤,比单种水稻增收3000多元。“稻虾共作”投资少,效益好!过去,田里养鱼效益不好,是‘瞎忙’,四季手头紧,现在跟着合作社“忙虾”,天天有钱进!

像娄和洋一样,今年,潢川县许许多多贫困农民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走上了致富之路。

潢川县是全国农业产业化大县,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优势明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脱贫攻坚这条主线,以产业扶贫为纽带,结合潢川县农业资源优势,先后发展了华英鸭、生猪、花木、糯米粉、水产、食用菌、茶叶等七大特色产业,培育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3家,有A股和“新三板”上市企业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76个,其中国家级 2个,省级5个,市级44个;培育家庭农场42个。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国家驰名商标2个、国家有机产品1个,河南省著名商标16个、省名牌产品3个,逐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八种模式”撬开致富之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近年来,潢川县立足资源禀赋,强化龙头带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吸附在产业链上,逐步形成了8种产业扶贫模式,形成紧密型的企业与贫困户利益共同体,从而,带动了千万贫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优势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中国粉“潢川标”。近年来,潢川县在糯米粉产业上,大打全国首个优质糯米之乡牌,引导黄国粮业等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发展糯稻种植30万亩,对贫困户种植的糯稻实行价格保护,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在水产业上,建设中华生态鳖养殖基地,带动2100余农户从事水产品养殖、加工。围绕扶持小龙虾产业发展,实行“虾稻共作”模式,县政府出台了《潢川县推广“虾稻共作”模式发展小龙虾产业扶持奖励办法》,凡是养殖规模在5亩以上或标准化池塘养殖2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40元的扶持奖励;“虾稻共作”连片养殖规模在20亩以上或标准化池塘养殖5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50元的扶持奖励,贫困户每亩给予60元的扶持奖励,有效调动了贫困群众实施“虾稻共作”连片养殖积极性。如今,小龙虾养殖基地已发展到5.3万余亩。

“特色产业+园区+贫困户模式”。在鸭产业上,潢川县以上市企业华英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樱桃谷鸭产业,华英集团投资1亿多元,募投融资9亿多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698个、规模养鸭场85个,带动县内3万农户养鸭增收,带动3000余户群众脱贫。在茶产业上,以光州茶叶公司为引领,发展淮南茶种植11万亩,带动1200余户群众增收。

“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九龙春天食品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食品精深加工企业。潢川县以该企业为龙头,引导支持九龙春天建设2个食用菌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分红”的模式,带动30余家合作社、828户贫困户种植食用菌,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多元。

“美丽乡村建设+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潢川县付店镇骆店村是个贫困村,该县以大丰收乡村世界、新春千亩草莓基地等生态旅游示范点为依托,以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金塔红合作社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南寨古村落和古板栗树群休闲旅游观光等,带动贫困户48户106人脱贫,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农村电商+技能培训+贫困户模式”。近年来,潢川县紧紧抓住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这一机遇,先后搭建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和“51淘潢川”等平台,发展电商企业300余家,在贫困村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15个,从而使七大产业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远销国内外。

“公益产业+公益岗位+贫困户模式”。该县围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扶持水利设施管护等公益产业发展,选聘138名贫困群众担任全县102座小型水库管理员,每人每年增收7500元以上。

“易地搬迁+产业培育+贫困户模式”。易地搬迁是扶贫工作中的关键一环。潢川县以易地搬迁为依托,并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致富。如,地处偏僻浅山丘陵的仁和镇连岗村,过去十分贫困。近年来,该村以易地扶贫搬迁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助推脱贫增收。先后从外地引进绿之泉园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花木4000亩,带动贫困人口50户210人,年均增收4000元;并于今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浪漫樱花·乡约连岗”文化旅游活动,打造出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庄。

“本土资源+平台支持+贫困户模式”。在花木产业上,潢川是北花南迁、南花北移的理想中转基地。为此,该县紧紧依托春泉园林、盛世园林、莱新园林3家“新三板”上市企业,先后拉动社会投资2亿多元,建设五大片区花木基地28.5万亩和万亩花木精品园,带动13个村整体脱贫。同时,该县还大力实施“多彩田园”示范工程,先后建立了基地26个,实现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项举措”为扶贫撑起保护伞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长久之计,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单个农户抗风险能力弱,贫困户更对发展特色产业信心不足,有产业资源、有龙头企业并不一定就能带基地连农户。为此,潢川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规划制定出台政策资金、人才保障等措施,使产业扶贫形成链条、形成规模、形成特色,见到实效。在潢川县,文尧水产养殖徐文尧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我的稻虾养殖绝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政策扶贫,提升产业竞争力。近年来,潢川县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增收”的发展思路,依托七大农业产业集群,先后制定了《“十三五”全县产业扶贫规划》以及华英鸭、花木等产业扶贫专项规划,对全县优势产业科学布局,从而有力地改变过去产业“小而散”的现场,逐步使产业规模由小到大,发展势头由弱到强。如今,潢川县七大产业比翼齐飞。目前,华英鸭1.2亿只、养殖生猪173万头、种植花木28.5万亩、茶叶11万亩、年产糯米粉35万吨、甲鱼等水产品550万公斤、种植小龙虾5.3万亩、年产食用菌1100万棒。

金融扶贫,增强扶贫凝聚力。近年来,潢川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与金融部门紧密合作,投入3个3000万元,放大6—10倍贷款效应,先后搭建了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平台、针对企业的批发贷款平台、针对企业精准扶贫的周转贷款平台,全力支持全县贫困户发展产业。同时,该县还积极创新“产业+金融”扶贫模式,目前,银行给予贫困户每户5万元的贷款入股到优质企业,贫困户每户每年获得10%的分红,实现产业金融全覆盖,每户收入5000块。目前已发放分红8789户,余下农户正在积极办理之中,今年10月底可全部完成。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在企业就业的,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用于为贫困户劳力购买“三险”,培训贫困劳动技能的,财政再给予80%补贴。

整合资金,不断提升保障力。在资金上,潢川县举全县之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56亿元,集中投向产业扶贫基地,打造了8个产业发展示范乡(镇),选择了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证每个乡(镇)有2个以上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基地扶贫。在人才上,保证每个村有 1名政策推广员、1名扶贫信贷员、1名农业技术员和1名科技特派员。在土地上,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为依托,引导土地流向七大产业集群,累计流转土地60万亩,有力保障了产业发展,助推了农户脱贫增收。

由于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实施龙头企业产业带动,并把贫困户吸纳在脱贫致富产业链上,自2015年以来,潢川县通过产业扶持脱贫达5099户20905人,分别占全县总脱贫户数、人数的78%和76.9%,产业扶贫已成为潢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