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度报道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三位高知青年的“农桑创客”路


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陈晨

“天下昌平洲载民,囊括四海心尽勤。伏羲过驹甲午近,一身正气袖中清。”尽管押韵和对仗都不够工整,刚过而立之年的朱铭强还是自豪地向记者展示,能看出他3年前创业初期时的心情与志向。

这位文质彬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的“农桑创客”之路,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他研究的杜仲药材中。为此,他放弃了到发达地区就业和海外发展的机会。他说:“吾本壮志海外贾,却因杜仲未成甲。”作为“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强”之一,他的团队吸纳了9名博士和6名硕士。

创业本就不易,为何要选择风险高、见效慢、周期长的农业?对此,朱铭强有着自己的理解。

“地球上70%以上的资源是生物质资源,但开发利用率很低。我希望将我的科研用于造福人类的生产。”朱铭强说。和传统中药材种植不同,他的团队引导农民将杜仲种植由过去的乔林改成叶林,并形成杜仲精粉、多糖、木醋液、杜仲胶生产的全产业链,甚至延伸到了军工应用。

“杜仲树浑身都是宝,这个产业很有前景。”朱铭强的信心,来自于他在国内独一无二的前沿研究,他的团队和企业目前拥有50多项国家专利。在他的带领下,新疆、陕西、宁夏等地有200多家农户开始了新的杜仲种植,最多的一户年收入有200多万元。

学生时期,朱铭强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如今他更加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和合伙人把4家公司进行职能划分,或专门从事种植,或专门从事生产,而自己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哥哥则把重心放在科研、开发和国际贸易上。

距离朱铭强的公司不到2公里,陕西杨凌示范区“众创田园”内,29岁的姜义亮正带领同事们对土壤样本进行试验分析。

姜义亮很快就要博士毕业了。他没有像多数同学那样选择大城市或科研院所工作,而是和3名博士、博士后一起,“捣鼓”起了土地文章,成了农民的“土地医生”。

姜义亮刚刚从陕西省安塞县侯沟门村回来。那里的上百户农民种植大棚蔬菜多年,近年来却遭遇挠头的土壤问题,导致蔬菜品质下降。邻村的黄瓜一斤卖1元钱,侯沟门村的只能卖到8角。

“用科学手段为老乡解开疙瘩和难题,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姜义亮和同伴取回土壤样品做分析,“药方”即将开出。

“这些年,一些地区环境问题突出,对土壤修复和改良的需求激增。我学的就是土壤专业,让农民在土地里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是我们创业的初衷。”姜义亮说。

他创办的锦华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刚满“周岁”,众筹投资400多万元建立的全套检测系统已基本到位,身着白色实验服的年轻身影不时闪过,他们或在显微镜旁忙碌,或手持土壤样本做成分分析。

在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姜义亮并不孤单。这座“农科城”里,活跃着一批有志于农业创新创业的年轻人。仅以杨凌“众创田园”孵化器为例,自去年5月1日开放至今,这里已孵化出24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

“众创田园”负责人崔汉涛说,园区去年5月1日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9800多名青年“创客”。和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热衷金融、IT等行业不同,杨凌的青年创业者80%以上都和农业产业有关。“青年人投身农业的积极性,这两年前所未有地高涨。”

同样是出于对农业前景的看好,27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生蔡仕彪毕业后,没有听从家人的意见前往大城市就业,而是一头扎进黄土地,和3名园艺学博士在杨凌开办起一家农业技术服务公司。

记者见到他时,蔡仕彪正忙着打电话联系业务,脚上的皮鞋还落有一层从农田里带回的尘土。他创办的杨凌普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专业与技术创新集成的优势,为设施园艺蔬菜、经济林果提供技术一体化服务。

“我们引导农民用LED对大棚进行补光,维持棚中的良好环境,实现‘南果北种’;向作物生长环境中补充二氧化碳,以促进植株光合作用……我的心愿就是要让农作物生长在科学环境下,安全、健康,同时能事半功倍。”谈起专业来,蔡仕彪头头是道。

最初的梦想已经开始变为现实。今年6月,蔡仕彪和同事来到陕西宜君县九寺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为种植大户杨少峰提供了从施工到培训的“一条龙”服务。使用了新型喷灌技术的种植基地,中药材发芽率更好,150亩的基地实现毛收入18.2万元。

创业至今,蔡仕彪和他的小伙伴已经完成了40多个农业项目,累计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300多亩,建成温室大棚15个。在陕西杨凌、宁夏中卫等地,都有了客户。

这些年轻的“农桑创客”正在联合,计划为“大客户”提供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蔡仕彪打算和姜义亮合作,打通“地上”与“地下”,用科学技术提高农民抵御风险和获得收益的能力。

青年创业不易,谈到感受,蔡仕彪说,“我和我的伙伴们希望,农民成为体面而有前途的职业。”(新华社西安8月30日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