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初秋的信阳,天朗气清,午后却依然燥热。商城县汪岗镇韩冲村的万亩茶园里,村民陈明义和老伴正“全副武装”地采摘秋茶。
“秋茶鲜叶一斤2块钱,一人一天能采百把几十斤,合作社敞开收购,由河南滴翠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后,全部出口非洲。”商城县汪岗镇镇长何婷向记者介绍:“过去秋茶都浪费掉了,现在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变废为宝,成为增收新途径。”
这,正是信阳产业扶贫“八种模式”的一个缩影。
信阳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近百万大别山优秀儿女用生命托起新中国的太阳。而今,从血与火的岁月中走过来的老区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决战中。老区创新产业扶贫“八种模式”、强势精准“拔穷根”的经验,在全国广受关注。
产业带动
引发脱贫攻坚爆发力
“作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截至2016年年底,信阳尚有26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总体规模居全省第5位。省委确定2017年脱贫的6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我市占3个,脱贫攻坚任务重、责任大。我们务必要开对‘药方子’,探索‘新路子’,念好‘脱贫经’。”2月3日,在信阳市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议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乔新江再次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产业带动,是老区人“脱贫经”的“杀手锏”。“优势产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则是产业带动的重中之重。
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首家上市公司——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县浒湾乡流转土地2000余亩,创建了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和中药材种苗培育基地,按照“优势产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公司提供种子种苗及免费的技术指导,对农户所种药材实行协议回收,带动周边的农户都来种植。
目前,羚锐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辐射带动1096户农户、781户贫困户增收。今年年底,羚锐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将超过5000亩,每个农户每年将多途径从中获得7000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无独有偶。全国弱筋小麦重要种植基地淮滨县围绕弱筋小麦这一优势产业,通过“优势产业+基地+贫困户”这一模式,采取政策扶持、龙头引领、市场引导等手段,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弱筋小麦经济”引来了“金凤凰”。依托五粮液集团每年12万吨弱筋小麦购销协议,淮滨县形成了以弱筋小麦为“龙头”,以“面粉——面点——休闲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为“两翼”的产业发展布局,年产值达35亿元,越来越多“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贫困户正依靠弱筋小麦脱贫致富。
“特色产业+园区+贫困户”模式同样是产业带动的生力军。
信阳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境内特色资源丰富,地理标志产品总数居全国省辖市前列,特色农业种植面积位居河南省第一位。围绕特色产业,全市建成50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园区100多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万多户。
新县周河乡有“中原油茶第一乡”之誉,但是由于地处深山区,全乡贫困人口达2000多人。随着河南绿达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县产业集聚区投资2.7亿元建成5000吨精制山茶油生产线,农民依靠自有油茶园入股合作的方式走向脱贫路。政府为每位贫困人口提供的4000元扶贫增收资金提供保底分红,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茶籽,油茶园已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幸福源。
而对从“穷山恶水”中迁出的贫困户来说,要彻底“搬”掉穷根,同样离不了产业。为此,信阳结合易地搬迁工程,统一在新居住地积极培育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后续扶贫带贫产业,创新了“易地搬迁+产业培育+贫困户”的模式。
新县千金乡喻冲村易地搬迁后,选出全村最贫困的17户,利用贫困户申请的政府贴息贷款和政府部门整合资金40余万元,建成50千瓦光伏发电站。贫困户户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可保障贫困户连续受益20年以上。
合作社搭桥
提高脱贫攻坚竞争力
在信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新时期的战役中,有一支中坚力量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它就是全市遍地开花的合作社。它上接企业与市场,下连广大贫困户,牵线搭桥,实现各方多赢。
从2009年起,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在信阳全面启动,农村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市里每年拿出200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全市催生出各类家庭农场2000多家,专业合作社近万家,涵盖多个行业。
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姻”,“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无疑是贫困户脱贫的巨大福音。目前,信阳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54家、市级317家,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同时政府为贫困户担保,支持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链接机制。
潢川县九龙春天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全省最大的食用菌食品精深加工科技园。公司在万营村建立香菇基地,成立6个合作社,把万营村103户贫困户和林营村65户贫困户纳入合作社。政府担保为每个贫困户贷款7万元作为入社资金,企业自主经营,负责还贷付息。每户凭借政府担保贷款股金,在合作社务工取酬的同时,每年享受7000元分红。而有技术的贫困户,则可借助企业发展家庭香菇产业,企业为其提供资源、技术和回收服务。
美丽乡村,是信阳的一张名片,也是信阳市产业扶贫的又一支撑载体。多年来,信阳建设了市、县两级32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25个贫困村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乡村旅游重点村。由农业专业合作社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这正是“美丽乡村建设+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的内涵。
新县的西河村,原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偏僻小山村,自从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西河村依托西河农耕园合作社,带领群众进行保护性改造,把破旧衰败的村庄建成了城市人体验“乡愁”的乐园。同时积极发展种养业、开办农家乐、出售农产品等,已带动101户362人增收脱贫
“‘美丽乡村建设+合作社+贫困户’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村里剩下的17户48人今年可全部脱贫。”西河村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恩深有感触。
信阳贫困县山多、水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撂荒的地也多,闲置资源的科学开发成为富村富民的巨大潜力。政府利用现有担保平台,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激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小微产业,实现“人不出村,村头脱贫”,信阳的“垦荒用闲+平台支持+贫困户”无疑是一创举。
光山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为有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的贴息贷款担保,鼓励贫困户开发荒山、荒坡、荒滩、荒塘“四荒”,兴建小茶园、小竹园、小板栗园、小果园、小菜园、小中药园“六园”,发展小微产业,“五步一茶园,十步一鱼塘”,使“房前屋后村头经济”蓬勃发展,带动了千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到光山县考察时对这种“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的脱贫思路给予高度评价。
就业帮扶
铸就脱贫攻坚内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激励、扶持救助对象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信阳多措并举,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农民命运,实现了“扶贫先扶智、富民先富脑”。
“若不是县里请来全国各地电商运营专家对我们进行手把手地培训,俺这电脑盲咋能做起电商啊!”光山县上官岗村的王大姐是信阳“电商+培训+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信阳抓住“互联网+”的机遇,构建电商扶贫体系,多措并举为贫困人口开展免费电商培训,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带动全市1万多贫困户脱贫。
2016年3月,光山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电商培训和实训基地,专门针对贫困人口、残疾人的培训10期700余人次。目前,已有47个贫困村、700多个贫困户、2400多名贫困人口从事农副产品线上开发和销售,40个贫困村成长为淘宝村,注册网店有5000余家,吸纳73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贫困户姚显明在培训班里学得精,学成后在实践中用得活,2016年10月份被郑州师范大学聘请为电商培训讲师,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加上他的淘宝网店收入,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公益产业也向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信阳把这些公益产业与精准扶贫无缝对接,通过“公益产业+公益岗位+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实现“双赢”。
2017年元旦,商城县吴河乡开觉寺村贫困户余功国领到了他在火石沟水库当管护员的两个月工资。他每天在寒风中巡查水库,心里却暖意融融,他很满意自己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份管护工作,不耽误农活,每年能增收3600元。同余功国一样,从2016年11月1日开始,商城县有145名贫困户当上了小型水库管护员。
信阳还发挥生态优势,结合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将2005年以后的新造林置换成碳排放权入市交易,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重点用于贫困劳动力从事森林管护工作,让贫困户分享更多生态红利。新县设立护林员公益岗位,将329名贫困群众纳入护林员队伍。
“‘八种模式’突出精准,各有侧重,相得益彰。无论哪一种模式,核心都是贫困户,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共带动我市35%的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在‘八种模式’的带动下,老区人民的脱贫之路必将越来越宽广。”信阳市市长尚朝阳自豪地说。
“人勤地不懒,处处是金山。”信阳,这片红色土地上从来就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这种精神与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结合在一起,焕发出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