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 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把贫困群众当家人


——光山县净居寺名胜管理区党委“四家工作法”倾心帮扶工作纪实

程伟 程园园

光山县净居寺名胜管理区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实施“党建+精准扶贫”模式,结合实际创新推行“四家工作法”,把贫困群众当家人,切实落实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把“党建+精准扶贫”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石

2016年7月6日,该管理区党委召开全区脱贫攻坚推动大会,确定了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方向,明确了“党建+精准扶贫”工作模式,以党建促精准扶贫,把党建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该管理区成立了区党委书记任政委,管委会主任任指挥长,其他党员干部任成员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整合全区37名党员干部力量,全部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每人负责帮扶3至5家贫困户,让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建立区直单位帮扶村民组制度,根据任务情况,每个所站帮扶1至2个村民组,配合村“两委”统筹村民组脱贫攻坚事宜。建立区直支部督战制度,重点督促检查村“两委”、区直单位和责任人帮扶工作情况。“党建+精准扶贫”建立完善了净居寺管理区扶贫工作的架构和工作机制,创建了独特的工作模式,全区上下形成了扶贫工作优先、贫困户为先的工作氛围。

把“用真情”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法宝

扶贫重在扶“志”,首要任务是拔掉“穷根”。调研发现,贫困户最大的心病在于矮人一截、悲观失望、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走进贫困群众的内心,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

真扶贫就要用真心、动真情、干实事、解真困,这就需要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零距离无障碍沟通。为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管理区党委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精准扶贫“四家工作法”,即把贫困户当家庭、把贫困群众当家人、把贫困户的事当家事、把扶贫工作当家业,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在具体工作中,该管理区要求每位帮扶责任人做到“五个一”,即每月与贫困户谈一次心,每月开一次贫困户家庭会,每月到贫困户家庭干一次农活或家务,每家至少落实一项帮扶措施,最终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致富。让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同呼吸、共奋斗,用真心换真情,真正唤醒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意识。

把“重实效”作为“四家工作法”的试金石

6年前,村民李家斌的妻子因病去世。为给妻子治病,李家斌欠账数万元,房屋也即将倒塌。他天天打牌,四处游荡,整个人都垮掉了,6岁的儿子无人照顾,像个流浪孩。“四家工作法”实施以后,帮扶责任人冷广宇把自己定位为李家斌的兄弟,多次召开家庭会议,分析家庭情况,鼓励李家斌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2016年,管理区党委、村“两委”和帮扶人争取资金,将李家斌的危房改造一新。在村、组和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李家斌2016年流转土地40亩种植水稻,加上农闲打零工,当年纯收入32000元,人均收入16000元。今年,李家斌流转土地63亩,预计家庭纯收入可达60000元。闲暇时间,李家斌督促孩子认真学习,父子二人亲密无间,家庭生活充满阳光。

郑华章是名残疾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妻子常年在娘家照顾岳母,儿子媳妇分居两地,家已不像个家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管理区党委副书记陈永泽主动帮扶这个家庭。针对一家四口分散四地,开个家庭会都不方便的实际情况,陈永泽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普通一员,称郑华章为大哥,用电话分别联系,帮助分析家里致贫原因,明确全家都要为脱贫致富而奋斗的目标。他为大嫂联系了做保姆的工作,鼓励侄子勤奋工作,并帮助其调整工作岗位,主动担起家庭成员的责任。郑华章经常说:“陈书记没有嫌过我,真是好人啊!”他儿子郑树军也动情地说:“天(党和政府)助神功,再不努力,愧对上苍!”在陈永泽的倾情帮扶下,全家人齐心协力,2016年,郑华章一家顺利脱贫。

贫困户郑宏英60多岁,丈夫和儿子都患病先后离世,儿媳妇也患有慢性病,家庭十分困难。帮扶责任人、管理区党委副书记吴玉松帮助她儿媳妇在县城找到了工作,为她家打通出路主动捐款2900元。郑宏英逢人就说,党的扶贫政策扶到了她的心坎上。

“四家工作法”不仅扶起了群众的志气,更让净居寺名胜管理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坐在了一条板凳上,为管理区党建和扶贫工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