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静益

近几年,随着以考古为背景的盗墓小说不断兴起,相关的电影电视剧也目不暇接,从2015年上映的创造零点场最高票房纪录的《鬼吹灯之寻龙诀》,到2016年破“七夕”票房纪录的《盗墓笔记》,从开播24小时网播量就破两亿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到2017年拿下上半年国产片票房冠军的《功夫瑜伽》,以及近期正在热播的《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考古”热潮,折射出公众对考古相关题材的好奇与关注。观众在观看考古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时,满足了好奇心,享受着考古题材所带来的惊险与刺激,同时对考古的认识看似愈加清晰。然而这种清晰的认识是否真正贴近事实?考古仅仅是一次神秘惊险的冒险?考古的目的就是寻找古人所遗留的宝贝?大众心目中所谓的“挖墓”“寻宝”“鉴赏收藏”是否就是考古的真实面貌?带有鲜明娱乐色彩的公共考古在寓教于乐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引导大众真正关注历史文化遗产?在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这一切理应引起人们的深思。

一、考古与“挖墓”?

在公众眼中,考古与“挖墓”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般的影视作品中,墓葬往往会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场景,而各式各样充满玄机,隐藏着各种危险与秘密的墓葬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无论是《寻龙诀》中胡八一等人前往的神女墓还是《功夫瑜伽》中Jack带着自己的考古团队去寻找王玄奘等人的葬身之处,无疑让观众们过了一把“挖墓瘾”。在传统观念中,墓葬是连接现实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空间,包含着人们对先人的祭奠,对另一个世界的期望与恐惧,以及灵魂不死、视死如生的观念,因此墓葬往往被视作一个令人好奇、恐惧与敬畏的未知世界,以至于一提起考古,人们想起的往往就是挖墓,这种观念在风靡全国的盗墓影视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么,考古果真就是挖墓吗?

对墓葬的关注由来已久。古代盗墓派系有四个,主要分为摸金、发丘、搬山、御领,所开始的时间各不相同,起因各不相同。最早是开始于三国时期,曹操为了筹集军饷,以备战争,专门挖前朝王公贵族甚至汉代的陵墓,人们把这官方的盗墓军队叫作摸金校尉。盗墓贼多是靠祖传的经验,采用“望”“闻”“问”“切”四法。“望”也就是望地形和风水,盗墓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所学常识,观察墓葬周围的地势,因为古代人讲求风水,所以经过风水布局可以看出墓葬大致位置。“闻”就是嗅泥土的气味,当发现墓葬位置后,盗墓贼会翻开表层土壤,闻泥土的气味,根据味道来辨别墓葬是否被盗过,也能够根据土的成色判断墓葬的大致年代。接着就是“问,”盗墓贼会将自己假扮成风水先生或者是游山玩水的过客,能说会道,与长者交流,了解墓葬的历史、大致的位置等信息。当找到墓葬后,就开始“切”了, 找好打洞的位置争取以最短距离到达棺椁。古代墓葬是死者寄托灵魂的地方,对于盗墓,各朝代都明令禁止,如《淮南子·氾论》写道:“天下县官法曰:‘发墓者诛,窃盗者刑。’此执法之所司也。”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盗律规定》“盗发冢”与伤人致残、讹诈、杀人等同罪,都处以刑罚。《金史·太宗记》记载:“二月,诏有盗发辽陵者,罪死。”所以,从古至今,在大多数时期,盗墓的行为都是不被法律允许的,今天也不例外。我国的文物法就对盗墓行为的量刑作出了具体的说明。但在今天的考古纪录片中,人们还是可以看到墓葬的发掘全过程。那么,考古与盗墓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考古的目的不是寻宝,而是为了还原古代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及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类行为,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墓葬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考古工作中常见的遗迹不仅仅只有墓葬,亦有灰坑、房址、窑址、壕沟等等,通过发掘各类遗迹,考古学家试图还原一个聚落的发展历程,试图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墓葬只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其本身不应得到过分的解读。而在发掘过程中,需要遵循严格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一层一层由上而下,由晚及早地清理土层。在清理过程中,需要用各种图纸、影像尽可能多地记录相关的历史信息。与公众眼中的挖宝不同,在考古发掘中,墓葬所反映的各种信息各种细节都应引起考古学家的足够关注,让考古学家兴奋的不会是文物的市场价值,而是其科学价值,不是文物有怎样的价位,而是文物记录了怎样的历史信息。而我国法律规定,科学发掘出的文物都属于国家,这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见证一段又一段尘封千年的历史。从这一角度说,考古与盗墓有着根本的不同,与单纯的挖墓亦有本质上的不同。而现今的“考古”题材电影往往打着“考古”的旗号宣扬并不科学的理念,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