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车
6月30日上午,带着报社党委交给的驻村蹲点任务,我没有丝毫犹豫,欣然来到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的息县濮管区中渡店村,开始了为期15天的脱贫攻坚蹲点采访。
入村当天,我就把村庄“逛”了一遍,了解了村里大概的情况。中渡店村有1700多人,耕地1800多亩,果蔬种植面积约800亩,贫困人口有49户162人,整体如期脱贫的难度很大。
在驻村蹲点工作中,我把自己的角色转换成了一个农民记者,和大家融在一起。与当地村民同吃住同劳动,这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他们对脱贫致富的极度渴望。
第一天下午,我来到中渡店村文化产业园参观时,正巧碰到了正在编水果篮的姐妹花董晓娥和彭莲莲。两人曾经都是贫困户,如今她俩不仅是柳编厂里的师傅,而且还圆了自己的小康梦。在深入细致了解后,我以董晓娥为主角,用《董晓娥和她的“小康梦”》一文来表达她和类似她的贫困户们脱贫致富的心情。
彭树芳是我在中渡店村走访时发现的另一个脱贫典型。为了写好彭树芳的脱贫故事,我每天和她老两口一起到润茂常林农场里务工,他做着我学着。而其间,他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这两年光景好,我们两口一年光在常林农场里就挣了三四万元。今年瓜果长势好,俺两口子上半年已经在农场里挣得‘盆满钵满’了。”
在中渡店村的蹲点采访中,我发现了很多像董晓娥、彭树芳这样已经脱贫致富,或正在脱贫路上的群众,他们走的路虽十分艰辛,他们的经历却很动人。我也会带着自己的初衷和一腔热情来记录好他们的艰难脱贫路,鼓励更多的贫困户凭借着自己的信心和手艺,早日迈过贫穷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