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 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励志”的小山村


本报记者 李海

泥巴路、土坯房、青山薄田、留守老人儿童多,这是记者以往对贫困村的印象。直到驻村蹲点采访的前一天,我还在想:停电、停水怎么办?没有网络怎么传稿……

一切顾虑都在6月16日中午记者来到光山县凉亭乡石盘冲村后化为乌有:一湖清水绕社区,两岸绿树随风曳,栋栋别墅竞媲美,老人孩子乐嬉戏。

这哪里是国家级贫困村,分明就是美丽乡村嘛!当日下午,驻村第一书记陈峰就带我进农家、看茶园、访农业合作社、聊美丽乡村建设。

“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闲置多年的渠塘翻整一新,美丽乡村建设也动工啦,这都是大伙儿自己干出来的结果啊!”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明光的这句话道出了贫困村嬗变的秘诀——不等不靠,脱贫还需靠自己。

在石盘冲村,我看到了年轻人“励志”的身影:90后的李旺荣一家是贫困户,其间,他家因易地搬迁免费住上了新房,帮扶人为他长期患病的父亲办理了低保和大病保险,知恩图报的李旺荣决心为村里办点事,从跑水电、运材料到完善贫困户档案,他样样干得好、干得快,已经是村委会后备干部的他被村民打趣称作“驻村第二书记”。

看到了贫困户“励志”的身影:自幼左手残疾的茶农黎同良前些年一直在卖鲜叶,收入一直上不去,去年年初得到惠农贷款的他买了台炒茶机,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汗水学习炒茶。今年他卖春茶的收入比往年只卖鲜叶多出了5万元。采访老黎时,他说:“我身残志不残,政府的补助是有限的,我得自力更生才能彻底脱贫。”

看到了村干部“励志”的身影: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石盘冲村能有今天的成绩,村党支部书记陈明光功不可没。他舍小家为大家,四处“化缘”为村里跑项目、要资金,“得罪”了不少人,也“感化”了不少人。

参与蹲点采访活动,我感觉,记者不仅仅是脱贫攻坚的观察者、记录者,更应是全身心投入的参与者。因为只有双脚接地气,文章才能有底气、有灵气、冒热气。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