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长喜
“原先检查想办法避开,如今优先考虑我们村。”昨日,说起新县陡山河乡槐店村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厚军用迎接检查这件事做了个说明。
说到山区,人们容易联想到交通不便。可是在槐店村,这个现象不存在。槐店村是典型的山区,总面积8999亩的土地有6595亩是山地。“我们村基本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该村村委委员、会计成传国很是自信。
户户通,听起来几乎不可能。半个月的时间里,记者走遍了槐店村的每一个居民组,所见确实如此。刘志念就住在山上,从山下到他家,将近4公里的路全是山路。不过,即使是这样的农户,水泥路也通到了他家门口。
除了道路,槐店村俨然一个小集镇,各种商店一应俱全,许多家庭用上了宽带,看上了网络电视。村部附近,三层小楼随处可见,四层小楼也有好几栋。这些房子里住的很多是外村人。根据统计,槐店村本村人口1678人,但常住人口达到了2304人。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出的今天,这是个反常现象。
槐店村的魅力是哪儿来的呢?“我们这里有经商传统,在明清时期就是南北商贸往来的要道。人们从北侧的潢川、光山,南侧的汉口之间往来,贩运盐、鸡鸭、布匹等,都要经过这里。”张厚军说。村部所在的寸腰石,就非常有名。传说中,寸腰石是一块有两间房那么大的石头,南北挑担、推车的人走累了,就在石头这里歇歇脚,伸伸懒腰,感觉也就没那么累了。时间长了,人们感觉这块石头有神,就给这块石头起了个名字,叫“撑腰石”。因为原来人们文化水平不高,“寸”的写法更简单,渐渐地,“撑腰石”就成了“寸腰石”。几百年的积淀,这里的商贸习惯和人们的商业思维就沿袭了下来,成为槐店村人脱贫致富的法宝。如今,槐店村大大小小的各种商店近百家,一些商店的批发生意甚至做遍了整个陡山河乡。
“干啥挣钱我干啥。”槐店村的许多村民都有这样的共识。徐进敏,上世纪90年代,借着新县劳务输出的东风,他成为村里最早出国的一批人,如今自己经营多种事业;成善珠,依托当地优势,搞木材种植、流通,根据市场行情,多次变换种植品种;成善语夫妻俩都70多岁了,尽管三个孩子个个有出息,但老两口每年挣钱都有新花样……
槐店人很好地诠释了新县的劳务经济。为了生活,借助劳务脱贫,村里600多名劳动力走出新县,走向全国,走出国门,鼓了钱包,富了家乡。2016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已经率先走在了小康的路上。
踏上幸福迁居路
本报记者 张诗绮
有些人,虽然年老鬓白、顽疾缠身,但仍守望着美好的人生。
昨日,在一棵大杨树的树荫下,息县彭店乡大张庄村82岁的王全芳老奶奶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故事。打小就没了父亲,在动乱中长大,1949年终于迎来了新中国成立,老奶奶说她当时激动地几夜没合眼。结婚后,有了第一个孩子,可好景不长,30多岁的时候丈夫被查出患有结核病,常常呕血,干不了活。50岁的时候,丈夫去世,她开始了一个人带孩子的生活。日积月累的操劳,让王全芳患上多种慢性病,她担心自己成为孩子的负担,以至于她曾经对生活心灰意冷,那段时间,她总把“去找我家老伴”挂在嘴边。
王全芳心态的转变,源于村里正在施工中的新房。今年5月中旬,息县彭店乡大张庄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工,预计工期4个月,将为大张庄、王庄、方围孜、柳围孜四个村提供易地搬迁住房136套。其中,大张庄村住房35套、73人,王全芳将搬进一间一人户的住房,离村支部、生活广场仅20米。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张庄村“第一书记”林杰、帮扶工作队及村支部班子成员通过多次走访识别,将王全芳老人纳入了易地搬迁扶贫户。“根据‘两不愁、三保障’的综合考虑,因为有孩子,老太太衣食不在扶贫范围内;慢性病的签约服务及医保让老人的医疗有了保障;唯有住房安全保障没有解决,现有住房存在严重的漏、危、朽、旧问题,再加上她是一个人独居,遇到急难事儿四周无人帮忙。所以,我们把她识别为易地搬迁的贫困户,随着搬迁房的建成,老奶奶入住即脱贫。”帮扶工作队队长吴向峰说。
聊天中,王全芳信心百倍,说要多活几年,因为苦已尽,甘已来。她说:“我一个82岁的老太婆,今后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说不准啊!但是,往后的路全部是幸福,享党的福,享政策的福。好日子会越过越多呀!”
贫困户“转岗”拿工资
本报记者 唐车
“家里有了一个‘跟城里人一样’拿工资的人,今年我们过得比较踏实、舒心。”昨日,任太英一边和记者闲聊,一边做着午饭。
两个孙子被电视里正在播放的动画片吸引着,时而大声谈论着动画片里的内容,时而打闹嬉戏,发出愉快的笑声。
今年67岁的任太英是息县濮管区中渡店村村民。2015年年底,她一家六口人搬入清华园社区。由于年事已高无法干重活,将自家的土地全部流转了出去。她家没有了土地,吃什么都需要花钱买,日子过得很清苦,是村里的贫困户。
去年4月,濮管区政府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针对她家的实际困难,安排她的丈夫蔡少力担任“河道管护员”,给任太英安排了社区清洁工的公益性岗位,老两口每人每月有700元的固定收入。
“以前丈夫蔡少力也尝试过去外面打工,但是年龄太大,体力不行,很多活干不了,没人要。”任太英说,政府部门安排的这个活,既让我们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摆脱了贫困,而且丈夫工作之余还能照顾家里。
任太英告诉记者:“丈夫蔡少力对这份工作很上心,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到自己管理的河道转上一圈;而我每天一有空都会在小区里转,打扫好小区和门口道路的卫生,保持小区的干净整洁。”
“任太英一家只是中渡店村公益性岗位助力脱贫的一个典型例子。”中渡店村党支部书记朱俊说,“仅2016年,我们村就为36户贫困户每家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帮助其增加收入。”
中渡店村“第一书记”王东明向记者介绍,2016年中渡店村推行公益性岗位扶贫模式以来,全年共新增贫困人口公益性岗位43个,已全部安排贫困群众就业。
“富民之道,惟在乐业。”朱俊告诉记者,“从贫困户中选聘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公益性岗位,不仅能够帮助这些贫困人口通过稳定报酬稳步脱贫,而且也能调动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事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