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 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眼 科 泰 斗


——记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张效房

本报记者 时秀敏

从1945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至今,在眼科医学这条道路上,他已行走了整整72年,并终成一代眼科泰斗——我国眼外伤和眼内异物摘出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

他就是97岁高龄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张效房。

张效房堪称河南眼科医学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他的人生只有两个章节:“先生”与“先生”。一为师,一为医。

70多年来,他创造出一项项眼科界顶尖技术,被统称为“张效房法”。20世纪70年代,针对眼内异物病人手术难、致盲多的情况,他经过深入研究、反复实验,设计出“眼内异物定位摘出法”,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被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世界眼科的两大贡献之一。

20世纪90年代,张效房发现白内障手术既费时又不安全。为攻克这一难题,他研究出系统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把手术时间由1小时缩短至不到15分钟,最短的只需5分钟。这一术式在国内开展超过200万例。

张效房工作勤勉,视收红包为医生耻辱。他在临床工作70多年从未收过病人红包,从未拿过任何回扣。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次外出会诊、讲座、手术演示时,他都会事先声明,不要任何馈赠、不收任何报酬。

虽然已经97岁高龄,但他仍然坚持坐诊。他不仅会上网,还有自己的QQ、微信、飞信,同时还在用纯熟的英文查房、为研究生批改英文病例、修改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论文……

张效房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还因为肾癌和脑梗塞做过几次手术。在最危险的一次手术前,他把毕生积攒的120万元钱捐出来,建立眼科医学学术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年轻的医生们出国深造和学术研究。他先后培养眼科硕士、博士70余人,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国家专利1项,出版专著22部。

耄耋高龄的张效房时刻在和时间赛跑,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在医教研一线,依然常常工作到凌晨。他1979年创办的《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目前已成为我国信息量大、学术水平高的眼科期刊之一,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现在张效房还担任着该杂志的名誉主编。

张效房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美眼科年会“金苹果奖”、全国最美医生等荣誉称号。

“活一天能工作一天,有事情做,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他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