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亮
(接上期)
记忆中,第一次心中有官渡河的概念,当是2015年仲夏。那次我和市里几个部门同志到光山督察有关改革政策推进落实情况,在“看点”时,县委书记刘勇同志和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杨光平同志先后向我们推介了官渡河治理的规划、实施工程。说实话,当时,以“客随主便”的潜规则思维,我们去看了、听了,但那只是纸上画图、空中楼阁,一片苍茫中,对这个庞大遥远的计划颇不以为然。之后两年间,数度实地感受官渡河,加之刘勇书记、建平县长、光平、永峰几位常委和负责该工程的副县长詹军同志,多次陪同观览和详细解说,毋庸置疑的现实面前,终于使我对这一工程由不介意、不以为然到产生兴趣、颇为关注,到震撼,到也如县里领导和光山人一样刮目相看,情系这水、这河了。
官渡河,实际上是小潢河的其中一段,小潢河则是淮河的一个重要支流,发源于新县,经光山约60公里后再由潢川县入淮河。因宋朝时,官方为便捷官差和百姓出入城区交通,在此修建了渡河码头,为百姓出入城区提供了很大方便,百姓由此感念系之,称小潢河流经光山县城城区这段20里的水域为“官渡河”。后来,岁长日久,朝代变换,码头被河水冲毁,交通中断,其间千百年,极少有县令、乡官留意这无关升迁的芝麻小事,官渡河从此不仅无船可渡、无桥可行,而且河床淤积、堤岸坍塌,两岸荒草丛生,垃圾成山。2015年,绕城而过的20里官渡河,聚集了近20处采砂点和40多家养猪场,而城边的河滩上,小摊点无序摆放,小商贩随意经营,勾栏瓦肆,私搭乱建,草长蝇飞,一派乱象。采砂机器轰鸣,猪粪排入河水,其声喧嚣,其味刺鼻,市民不堪骚扰,怨声载道!上苍垂赐给光州人沙黄水清、碧波荡漾的官渡河,被人为重度污染,成了一条臭沟害河。
2015年8月,光山县委、县政府动议并经县人大审议通过,决定综合治理这条害河,作为民生工程,为城区30万市民除害兴利。综合治理以宜居、生态、休闲、活力为目标,通过路、桥、园、坝和景点多形式规划,纳入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序列,最终形成“官渡一带会两轴、两岸三核意古今”的壮美画卷。
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光山县2016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5倍),区域规划项目45个,沿河路近30公里设计桥梁9座、公园5处、观光景点10个。沿河所有养殖场和240多座坟墓全部或拆除或搬迁,涉及100多个行政村和社区,创下了县级城市多个“之最”记录:建成了全市最长的透水混凝土自行车赛道;全市第一个沙滩公园;全市10公里河域上架设桥梁最多……当然,这一连串“之最”中,还有一项是光山县委、县政府没有写进文稿的最重要内容:县城干部群众对这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最支持、最拥护。目前,官渡河治理工程虽尚未完全竣工,但两年苦干,初见成效,“一弯碧水洗云天,十里画廊秀两岸”的旖旎风光,已成为光山县城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由此,不禁想起历史上几则官员治水的往事。当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老生常谈”自不必赘述了。但盛名天下的西湖之苏、白二堤和岳阳“偃虹堤”却不能不稍费笔墨。
唐代诗坛三大达人李、杜、白中,白居易曾官至唐贞元年间正部级干部(刑部尚书),在50岁—53岁(公元822年—825年)担任杭州刺史时,对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治水问题情有独钟,他在任职上,除疏浚李泌开凿的元井外,大力治理西湖。主持兴建了一条从钱塘门到武林门的长堤——时人誉为“白公堤”,后简称“白堤”。“白堤”把西湖分隔为二,堤内是上湖,堤外为下湖,与郊区民田相连。平时蓄雨水山泉,天旱则放水灌田,农民因此受益颇多。白居易三年刺史生涯,给杭州留下一湖碧水、一道长堤、六眼清井和二百多首诗词。离任时杭州百姓扶老携幼,洒泪饯别。他的“历官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风与月,最忆是杭州”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的即兴之作,不仅是对天堂杭州绝胜风景的礼赞和爱怜,也是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执政理念的抒情和张扬。至于那200多首诗作,千百年来其中不少内容早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
两百余年之后,另一位大文豪苏东坡从京官谪任杭州。当时,西湖长年失理,污泥堵塞,“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昔日一汪碧水,如今满眼垃圾。且因湖水阻塞,汛洪泛滥,洪水漫处,时时为害。坊间民怨沸腾,东坡忧心如焚,遂下决心治之:“以湖治湖、以湖养湖”,即用湖底百年淤泥施为附近农田之肥,用不肥之土在溃水之处筑以堤坝,此乃一举四得:肥田、筑坝、清淤、防洪。结果:湖水清澈,耕地肥沃。而曾经东西30里,南北30里的湖水,因从经常决堤处用淤泥注了一道堤坝,上种柳、杨、桃、杏之树,不仅方便了时人游览西湖美水,而且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堤上桃红柳绿,鸟鸣莺啼,成了一处绝佳风景,备受百姓喜爱。为纪念这一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更为纪念那位造福杭州的苏太守,当地人以“苏公堤”而名之,此即千年盛名的今日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之由来。
而“偃虹堤”则是滕子京颇为得意的惠民工程之一。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是《岳阳楼记》的开篇之言。
滕子京乃宋仁宗时戍边高级将领,与“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吓破胆”的戍边名将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庆历初,因支持范仲淹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改革,被一贬再贬,直至巴陵郡(岳阳)太守,此时,亚圣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教义在刚直不阿的滕太守身上放射出了万丈光芒,他面对诬陷、打压、排挤、贬官的一连串不得志、不如意,没有消沉,没有堕落,立志不当大官,只干实事。在不到三年的贬谪仕途生涯中,滕子京干了两件在当时说来颇令人关注的惊天大事:一是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大好形势下,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以拯救弘扬传统文化,由此成就了范氏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二是重修偃虹堤,把长江边常年被江水冲毁溃塌的偃虹堤坝除险加固,让来往江中的客商官差之船能够安全停泊,属于典型的民生工程。
时隔千年之后的2007年,岳阳市政府呼应民愿,再费巨资启动重建偃虹堤安澜工程,使偃虹堤不仅发挥了商船港湾的巨大功效,而且成了万里长江之岳阳的又一大美丽风景区。需要饶舌说明的是,滕子京当年为彰显新政人物的为民情怀,将两大工程同时绘图发文给好友范仲淹和当时名冠京师、享誉全国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范氏于当年九月即写了《岳阳楼记》,而欧氏亦不负相托,面对一幅《洞庭晚秋图》,写下了与《岳阳楼记》同样命题格式的《偃虹堤记》。可叹可憾的是,曾为“千年第一考”之主考官、唐宋八大家之宋代魁首的欧阳修,其所作之文,因内心不支持、不认可范党改革,下笔难免成敷衍塞责的无心无情类应景之作,名家无名文,其《偃虹堤记》终难为外人点赞,直至湮灭于浩渺如潮的文墨瀚海之中了。不过偶读此文,本人倒是对其中“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一语而深以为赞。这大概就是前文中因陪市委领导勘察光山乡村水利工程,对其不辞劳苦而情动于中的缘故了。
为官当爱民,为官当勤政。如何看待官之政绩历来众说纷纭。本人曾以此为题,在本地日报上连载数文以论之。论来说去,无非是老掉牙的千年老话题之如何树立正确之政绩观。对此话题,论者多引经据典,振振有词,而现实社会中,每个为官者自有自己的老主意!因政绩在一定时候,一定政治生态下,就是加爵晋官的代名词,此处暂且不论。所虑者,多少年来,多少官员追求政绩,无论是实实在在的里子工程、还是形式主义的面子工程,但在治水上愿下“绣花”功夫者不说鲜有耳闻,却也罕有见之,因治水工程周期长、见效慢,不易生显绩,属于“桃三杏四梨五年,无子不种银杏园”的奠基工程,更直白点,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以此观之,前述光山县委、县政府决策者及白、苏、滕诸人,更显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