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车
驻村采访的这些天,一位十分忙碌的村民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黝黑的皮肤,光着上身,脸上带着憨厚的微笑。他清晨到市场采购,中午回家制作烤串,下午摆起烧烤大排档,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两三点。
这个人叫彭红刚,大家都亲切地喊他老彭。他曾是息县濮管区中渡店村里的贫困户,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2012年年底,息县濮公山矿山关停,采石工彭红刚家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
第二年,彭红刚的孙女患上脊椎疾病,前后花了12万多元,但还是没有彻底治好,现在,每年需要1万多元的矫正费用,直到孩子发育正常。
2014年,彭红刚的儿子、儿媳下岗,在家待业。
短短几年间,矿山的关停和家庭的原因,不仅花光了彭红刚家里的全部积蓄,而且欠下大笔外债。
“简直快绝望了,当时感觉这个家就快倒了。”彭红刚回忆道。
幸运的是,他遇上了党的好政策。
村“两委”了解到彭红刚的情况后,通过各种渠道给予彭红刚家帮扶。虽然有政府的帮助,但彭红刚并没有坐等。他通过努力,争取到5万元的“免息贷款”,在县城租了一间门面房,起名“名轩大排档”,做起了烧烤生意。
除此之外,村“两委”还帮助其孙女入学,给予教育资金帮扶和学费减免。这让彭红刚的家庭暂时渡过了难关。
帮扶可以给贫困户解决暂时的困难,但要实现真正的脱贫,还要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彭红刚正是这样做的,每天不辞辛苦地干活,在空闲时间,经常琢磨如何创新烧烤方法和配置调料。
彭红刚给记者初步算了一下,现在每月做大排档生意能挣到七八千元,一年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脱贫标准线。同时,他还从村里招聘三四名留守妇女来大排档帮忙,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
如今,名轩大排档升级成了名轩美食城,彭红刚家的生活也美滋滋的。
彭红刚的脱贫也对村里其他贫困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在,只要有手艺、有信心,想干活、肯干活,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脱贫就不成问题!”彭红刚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