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息县“南雁”纷回投身脱贫攻坚


本报讯(记者 徐维)“在家门口上班,一月2000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小,现在让俺出去还不干哩。”昨日上午,息县项店镇行路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扶贫就业基地一片忙碌,缝纫、叠装、打包各工种紧张有序地工作,正在缝纫的贫困户何瑞大姐爽朗地说。

行路户外是由息县返乡创业许士伟创办的。生产的帐篷远销中东、欧美、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年生产能力60万套,产值8000余万元。

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利润同时,农家子弟许士伟不忘初心——同家乡百姓共富裕。他依托产业带动,建立扶贫基地,把厂房建在学校、村部附近,一方面解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家中有老人、孩子无法外出务工,致使家庭收入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企业产销两旺却因缺人工,大量订单无法如期完成的问题,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目前该公司已与10户贫困户15人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同时与80户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保证就业员工年收入达到12000元。

无独有偶。在外成功人士赵豪2016年返乡创业,创办河南豫道农业有限公司。作为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红薯产业链创新企业,公司利用“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模式,吸纳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200人,扩大了红薯种植面积3万余亩。

“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坚定我回来创业的想法。”赵豪由衷地说,“能够为家乡多出点力,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是我一直不变的梦想和追求。”

在息县,还有许多像许士伟、赵豪一样的外出务工人士,纷纷带着资金、技术、项目回乡投资兴业,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返乡创业潮。

近年来,息县注重人才的“引、育、培”三结合,积极探索建立“项目+人才”双发展模式,变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从过去着重引进资金项目向着重引进项目所急需技术和人才转变,以项目带动人才积聚,以人才推动项目发展。

该县围绕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发展布局,出台系列支持创业实施意见,坚持普惠性政策与扶持性政策、创新创业与带动就业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政策,发挥扶贫基地链接贫困村、带动贫困户的作用。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原则,建立人社、工商、税务、财政、银行等部门组成的创业公共服务中心,破解创业用地、信贷、人员招聘等难题;开辟创业服务窗口,鼓励引导大学生、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发挥与京东战略合作优势,搭建“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着力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让产品走出农村。

曹黄林镇果然果蔬的红心火龙果一上市便供不应求;白土店乡图腾种植合作的息半夏没上市就被药商悉数预定;项店镇明德农业600亩的生态莲藕项目引来无数游客驻足;夏庄镇翠绿农业2600亩的有机蔬菜直通港澳……乡村特色项目遍地开花,本土创业者热情高涨。

2016年以来,全县返乡创业1.9万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4万户,建设产业扶贫基地15家,在建旅游项目18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余元,3.4亿元企业签约带动脱贫小额贷款正在发放,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