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宁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沙鸥翔集,水天共色……盛夏时节的豫南山城美景随手拈来。6月下旬,驻豫全国人大代表第三调研组莅信,专题调研湿地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徜徉于盛夏的绿海中,一场场华丽的视觉盛宴让30余位代表赞叹不已:“北国江南名不虚传!”
为期三天的调研带来的远远不止视觉上的享受。淮南湿地犹如镶嵌在淮河岸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代表们在此真正领略到了何谓“鸟的天堂”。方圆3400公顷的淮南湿地聚集了159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0余种,省重点保护鸟类40余种,保护区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更是不胜枚举。而这一切正是得益于保护区内较完整的植物群落和湿地生态系统体系。
为了让“明珠”熠熠生辉,淮滨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地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淮南湿地予以倾斜和支持。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对方家湖、兔子湖、乌龙河三个核心区进行植被恢复工程,完成植树造林500余亩,栽植芦苇、蒲草、芡实、莲藕等水生植物1750亩,在恢复湿地植被资源的同时,又带动了芡实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寻求了一个好的出路。
暮色四合下的新县香山湖波平浪静,看似与平常湖泊无异,然而24只中华秋沙鸭群聚香山湖的可喜景象却给它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在郭家河省级湿地公园,荷香阵阵,苇影婆娑的原生态湿地让代表们更是流连忘返。
素有“山水红城”之称的新县坚持把保护和利用湿地、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生态保护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让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心、落实于行。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将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郭家河省级湿地公园、长洲河省级湿地公园纳入“十三五”规划中“一区六园一走廊”生态屏障重点项目,不断扩大湿地面积,构筑江淮生态安全屏障。
短短三天的调研获知的只是我市湿地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冰山一角。一组数字印证了轻放在山水间的信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的信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淮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2%,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1.8%,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5.52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34.67亿立方米。湿地资源丰富多样,有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湿地公园4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总面积达15939.4公顷。全市共有湿地斑块数902块,湿地总面积65774.84公顷,约占全省的1/4,湿地植被总面积10928.31公顷。湿地主要分布在淮河两岸及其一级支流,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抗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既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如何保护好这一重要“器官”,让发展与美丽相得益彰,以生态立市的信阳在这方面的探索被代表们形象地称为“信阳范本”。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持续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保护,综合运用立法保护、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不断强化湿地资源保护利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建设资金9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00多万元,不断提升湿地保护、恢复、可持续利用和示范能力建设。
规范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有效推动湿地合理利用,根据湿地公园自身的资源条件,准确把握湿地公园的定位,打造有个性、有特色、有亮点的湿地公园。现如今,湿地公园既是我市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体验湿地生态功能、享受湿地休闲环境、开展湿地科普宣教的重要场所;利用湿地良好的环境实施生态种植、养殖和生态旅游等项目,既较好地保护了湿地资源,同时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成绩尽在眼前,意见建议了然于胸。代表们为信阳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希望。带队领导、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强调:“要充分认识水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真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扎实做好保护和利用湿地工作;切实发挥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的作用,坚决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我建议信阳加强对湿地保护的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及教育,使全社会从上到下达成对湿地保护的共识并落实于行动中。作为驻豫全国人大代表,我们有责任把此次调研的意见建议带到全国两会,有义务为湿地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全国人大代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勤如是说。
作别申城盛夏的美景,代表们满载收获而归,调研成果将助力老区人民更好地呵护这一方的山清水秀,届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美丽与发展同行的信阳会再度让世人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