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红手印见证爱民情


——信阳军分区助力革命老区群众脱贫纪事之二

本报记者 尚自力 通讯员 孙明江 吴文柱

“区人武部扶贫济困之义举,实乃军地共建之楷模,对此,赵庄村群众对你们表示深深感谢……”前不久,平桥区人武部领导收到一封特殊的感谢信。

说它特殊,是因为信的最后附着王岗乡赵庄村村民的亲笔签名,每个名字上都摁了手印,红红的,很显眼!

红手印缘何而来,欲表何意?原来,这封信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该区人武部重点帮扶的赵庄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少家庭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4年前,该区人武部响应上级号召,走进农村结“穷亲”,与赵庄村结成帮扶对子。一开始,干部职工积极捐款捐物。然而,这种方式并没能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

该区人武部党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抽调干部职工组成驻村工作队,与村党支部签订援建帮扶协议,吃住在村里,准确掌握村民的所需所盼。过去,村民主要靠天吃饭,缺项目、少技术,找不到致富门路。

如何寻找致富增长点,是该区人武部党委思考最多的问题。2014年3月,他们为村里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养殖专业户授课辅导。

随后,驻村工作队挑选困难户贺武国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协调区畜牧局派技术员点对点指导。当年年底,第一批山羊出售,纯利润达上万元。村民受到鼓舞,纷纷投入到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涌现出“养牛大王”汪玉龙、“种植能手”李玉海等一批致富带头人。

“过去村部没有房屋,村干部靠租房子办公,现在新建了两层楼房,宽敞大气、功能又多,党的形象一下子就树起来了,有事没事就想往这里走。”提起新建的村部,赵庄村民王建国自豪地说。

为了满足群众所需,该区人武部协调该乡出资15万元,新建了村部。村“两委”机构健全、制度上墙、公开栏内容清晰明了……村民开会有了场所,党员学习有了地方。

再苦不能苦孩子。该区人武部投入20万元,对赵庄村小学的教学楼、围墙进行整修、粉刷,硬化操场900多平方米,安装无塔供水设备,配备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改善了校园环境。区人武部政委舒福初带头资助贫困生,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早日成为有用之材。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以前,进出赵庄村是一条泥巴路,村民外出赶货基本靠肩挑背扛。区人武部官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心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区人武部领导多次奔走交通、财政等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40万元,修通了1.8公里长的水泥路。

通车那天,83岁的李大爷拄着拐杖,把新修的道路来回走了一遍,“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家门口通水泥路了!”

浓浓鱼水情,军民一家人。为帮助村民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今年年初,区人武部又协调区市政管理服务局帮赵庄村新建了一个村级文化广场。“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每天夜幕降临,伴随着动感潮流的音乐,赵庄村20多名村民迈着轻盈的步伐跳起了广场舞,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区人武部为赵庄村付出的心血,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有了这封感谢信。

大红的指印,火热的民心。“我们全村人真诚希望和恳求,工作队永驻我们赵庄村。”感谢信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