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

“到11月份,架在水面上的光伏发电板就能建好,鱼塘就能并网发电啦!”这几天,光山县凉亭乡石盘冲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峰很是高兴,因为村办合作社的420亩鱼塘又要有新的收益。陈峰给记者算了笔账:“之前流转鱼塘要给20多户村民付租金,7户贫困户参与养殖管理能挣工资。现在跟郑州一家新能源公司合作搞光伏发电,公司还要付租金给村民,每年年底还能按发电收益给村民和村集体分红,真是‘一箭双雕’!”

如今,和石盘冲村一样,我市很多小山村都在利用自身优势,寻找新的产业项目进驻,产业扶贫的成果也遍地开花。

“信心、精准、持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乔新江曾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用六个字阐述了我市产业扶贫的关键点。

在这六字指导方针下,我市围绕把贫困人口融入产业发展,创新了产业扶贫“八种模式”。这八种模式分别被总结为“优势产业+基地+贫困户”“特色产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美丽乡村建设+合作社+贫困户”“电商+培训+贫困户”“生态补偿+公益岗位+贫困户”“易地搬迁+产业培育+贫困户”“垦荒用闲+平台支持+贫困户”。

淮滨县是“优势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的典型。凭借弱筋小麦这一优势产业,淮滨县实施“弱麦强县、食品惠民”战略,不仅与五粮液集团进行合作,达成了每年12万吨弱筋小麦购销协议,而且诸如金豫南、麦德隆、富贵粮油等龙头企业也主动吸纳3000多名贫困群众务工。

新县周河乡是“特色产业+园区+贫困户”的典型。这个有“中原油茶第一乡”美誉的乡镇,村村有茶林、户户有油茶园。然而,因地处深山区,全乡的贫困人口却有2500多人。如今,随着河南绿达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县产业集聚区投资2.7亿元建成5000吨精制山茶油生产线,周河乡的油茶专业合作社开始以农民自有油茶园入股合作的方式走向脱贫路。

我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54家、市级317家,这些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发展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潢川县九龙春天食品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食品精深加工科技园,其旗下“九菇香”是当地知名品牌。通过依托6个合作社在万营村建立香菇基地,该公司吸纳全村103户和林营村65户贫困户入社。

“美丽乡村建设+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让新县西河村被人们所熟知。自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西河村村民成立合作社,发展产业,集约使用土地,配合政府进行环境整治、基础建设修缮。如今全村建档立卡118户,贫困人口410人中已脱贫101户362人。

在“电商+培训+贫困户”模式引领下,光山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电商培训和实训基地,已开展专门针对贫困人口、残疾人的培训10期700余人次。目前,已有47个贫困村、700多户贫困户、2400多名贫困人口从事农副产品线上开发和销售,40个贫困村成长为淘宝村,注册网店已达5000余家,吸纳73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

此外,还有因“生态补偿+公益岗位+贫困户”模式而受益的商城县吴河乡开觉寺村贫困户余功国,他和该县145名贫困户靠政府提供的公益岗位当上了水库管理员,每年能增收3000多元;因“易地搬迁+产业培育+贫困户”模式而受益的新县千金乡喻冲村17户贫困户,不仅免费住上了新房,每户还享受到村集体产业每年的收益分红近2000元;光山县南向店乡之前因大量劳动力外出导致土地撂荒严重,在“垦荒用闲+平台支持+贫困户”模式下,鼓励农民开发荒山、荒塘,兴建小茶园、小果园、小菜园,让265户817名贫困群众与合作社签订了种植协议,户年均增收达1.6万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打赢脱贫攻坚翻身仗的过程中,信阳人深知:产业“造血”永远比救济“输血”更加重要,只有地方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困难群众充分融进产业中去,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实现有尊严、可持续的脱贫致富。如今,我市积极探索的八种产业扶贫模式,已带动35%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增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