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 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倾心驻村帮扶 彩绘青春梦想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心路历程

余晓波

一个农村的孩子,背着破旧的书包,负笈从师十余载,凭借几亩土地的微薄收入,承载着父母期盼的目光,从农村走到了城市。精准扶贫拉开帷幕时,又满载着组织的殷殷嘱托,毅然选择放弃城市,回归农村。我无悔。

走进城市,是为了给自己人生以希望;回归农村,是为了给更多的人以希望。无悔的青春,无悔的选择,这便是我作为一名80后驻村第一书记的坦率心迹。

但是真正走进光山县孙铁铺镇王楼村这个陌生的村庄,满眼是岁月的斑驳,我才深刻认识到自己脚下的路太长,肩上的担子太重。落后的办公条件、群众的饮水安全、困难群众脱贫、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千头万绪的困难扑面而来,但是,驻村伊始于我而言,最难的是群众的不信任,是他们怀疑的目光。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事必作于常。”我深知这个道理,扶贫攻坚应该在田间地头努力。基于这一点,我挽起裤管,向农民学习庄稼的劳作,听他们诉说最现实的困难。也就是在这学习和倾听的过程中,我用农民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跟他们讲政策聊发展。在这些对话中,内容不一而足,只是骄阳把人晒得黝黑,田间的水把脚泡得浮肿,但我与农民的心近了。他们告诉我,这里的问题看似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太穷。穷根子是村组道路太差,不刨掉这个穷根子,再好的政策都是无根浮萍,一切攻坚的成果都是昙花一现。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找到驻村帮扶工作的突破口。

五加二、白加黑,在忙碌而充实的两个月后,驻村帮扶工作逐渐理清头绪,我得以抽空回家看望父母。母亲拉着我的手说:“我娃黑了!”瘫痪在床快一年、半植物人状态的父亲不能言语,只有两行清泪流在满是皱纹的脸上。和他们谈到我工作的进度和感受,能感受到他们那发自内心的骄傲和未曾表达出来的鼓励。来不及诉说太多的亲情,王楼村的党员群众还在期待,脱贫工作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但我没能想到,已经奄奄一息的父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一面,竟成诀别!

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各方通力推进下,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村组道路修好了、自来水通了、路灯亮了、电压稳定了,村小学教学楼开始盖了———王楼村群众基本告别了“出门靠腿颠,收成要看天,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晚上一片黑”的落后状况。一位老党员在修路的时候告诉我:这条路修好了,孙子上学方便了、看病方便了、运化肥卖粮食方便了,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天大好事。淳朴的语言,肯定了帮扶工作的成绩,更难得的是收获了群众对我的认可,为以后的驻村帮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起了“我们一起为留守儿童做点事”的公益筹款,短短一周的时间,就筹集近5000元的爱心捐款。虽然金额不多,但是将“互联网+”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不失为一项创新和有益尝试,这不仅吸引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参与,同时也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晓农村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的现状。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村小学阳光图书室、爱心书柜、爱心图书角等陆续建了起来,看到王楼村的孩子们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看到最新最精彩的图书,我无比快乐。

再挥椽笔击云水,共绘山村锦绣图。驻村工作任务虽然如山沉重,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用心用情,必定能为壮阔的“中国梦”、多彩的“青春梦”注入鲜活的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