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李湾村里的“新媒人”


本报记者 曹新俊

“李堂胜,泡椒1904斤,一斤三毛,一共571块。”

“李家伟,线椒370斤,一斤一块一,一共407块。”

“李道正,泡椒355斤,一斤三毛,一共106块5毛。”

…………

6月17日早上7点,记者在罗山县尤店乡李湾村村头见到一位村民,他面前摆着一台老式地磅秤,一边看着秤上的读数,一边吆喝着给菜农钱。

“这个坐中间称菜给钱的是我们村的李正喜,消息很灵通,我们卖菜都是通过他。”一旁的村民李玉强告诉记者。

趁着收菜时的空闲时间,记者和李正喜聊了起来。

“我家以前也是种菜的,当时都是自己骑着三轮车到县城卖自家的菜,但菜并不好卖,不少都烂到地里了。”李正喜介绍,由于当时几个孩子都在上学,日子过得十分困难。

虽然起早贪黑,卖菜并没有让李正喜的生活有多大改善,但让他接触到了不少菜农和菜贩,掌握了不少蔬菜供求信息,再加上当时村里也有上千亩的菜地,他也由此萌发了当蔬菜“经纪人”的念头。

2011年,李正喜开始当起了村里蔬菜“经纪人”。“‘经纪人’都是外边的称呼,我感觉自己更像个‘新媒人’。平时,农村里的‘媒人’都是牵个线,让双方认识,我这也是牵线,只不过男女双方换成了菜农和菜商。如果牵线成功了,菜商会给我一些辛苦费。”李正喜打趣道。

可一当起“新媒人”,李正喜发现这个活计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吧,这个活儿很累,一到村里蔬菜收获的季节,我早上四五点就得起床,吃饭都是随便凑合;其次吧,你得有熟悉的菜农和菜商。像我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认识很多本地和外地的菜商,帮乡亲们卖个菜还是有把握的;再次,还得好好把握菜农和菜商的利益,决不能为了多赚钱而亏待一方。”说起如何当好“新媒人”,李正喜头头是道。

“当这个‘新媒人’为了生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得帮村民把菜卖出去。今年4月份有段时间,辣椒很难卖,村民很着急。为了帮村民把菜卖出去,我最多一天光电话费就打了100多块。虽然自己辛苦点,但总算帮大家把辣椒卖出去了。今年最多一天帮村民销售了14万斤辣椒,今天超过10万斤也没问题。”由于李正喜做事公平公正,逐步打响了名声,周边菜商和村里菜农都喜欢他牵线搭桥。由此,他家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如今,在李湾村,像李正喜这样的“新媒人”,还有很多。这些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新媒人”,不仅跑活了村里的蔬菜产业,更带动了众多菜农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