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郑天虹 毛一竹

中小学招生季如火如荼。记者调查发现,充斥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些学科类培训机构在其中异常活跃,有的竟成为“小升初”秘密招考的“白手套”,而这只是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一个缩影。针对类似行为,监管部门不应视而不见,监管力度应跟上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速度。

近十年来,校外培训以迅猛之势发展壮大,受到不少家长学生追捧。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调查显示,2016年全国中小学辅导机构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上课外辅导的学生达1.37亿人,辅导机构教师规模达700万至800万人,培训机构达20多万家。

校外培训机构看似轰轰烈烈,实则乱象丛生。部分培训机构甚至包括一些全国连锁知名企业和新三板上市公司,由于盲目扩张、运营不善,圈钱跑路的事件时有发生,其火热背后的超前教育、掐尖秘考等现象,更是助推应试焦虑,有违义务教育本义。

为何这些乱象不断?这既与不少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以高分成绩吸引家长让孩子接受超前教育有关,更与监管缺失密不可分。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以教育咨询的名义在工商注册登记,做的却是超出经营范围的学科类校外辅导。对于这种钻空子的行为,教育部门本该与工商部门联合打击。但由于部门交叉,缺乏信息共享机制,部分教育部门也存在主观上不愿为、不敢为的情况,导致监管并未落实到位。

由此可见,要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既需要家长调整好心态,不要因为一时的急功近利而挤压了孩子的成长空间,更为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真正切断培训机构联合公办或民办学校组织秘密考试招生的利益链条。同时,从法律层面建章立制,净化教育培训市场。(新华社广州6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