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夫人画像 |
表彰道德模范 |
产业集聚区 |
文体活动 |
濮山淮水沐春风 |
粉丝生产线 |
濮公山地质公园掠影 |
香菇种植 |
谯楼 |
这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土地,自息国建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第一县”;
这是一片鲜血染红的土地,刘邓大军在这里抢渡淮河,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挺进壮举;
这是一片名人辈出的土地,有忠诚坚贞、英勇刚烈的息夫人,有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有为政清廉的明代吏部尚书李若星;
这是一片生态宜居的土地,具有“一山一岛两湖三水”环绕的地理格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是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
息县位于河南省信阳市东北部,气候湿润,风景秀丽,淮河穿境而过75公里,河之南葱翠秀丽,河之北坦荡宽广。县域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辖1区4办6镇12乡,45个居委会,319个行政村,总人口108万。如今,息县这座千年古城正演绎着一场精彩的产业、城市格局之变,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颇有建树,奏响了一曲自信、自立、自强的改革发展之歌。
历史悠久 名人辈出
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第37子羽达封为息侯始建息国,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经史学界反复论证,息县是华夏大地上首次实行“县制”,且是唯一一个历代相沿、不易其名、不改其治的县,堪称“中华第一县”。 既有“挂灯劝夫”“三年不语”、爱国爱民的息夫人;又有“穷且益坚、老当益壮”“马革裹尸”、被封为新息侯的伏波将军马援;还有廉洁奉公、亲政为民、敢于与阉党魏忠贤斗争的明末吏部尚书李若星;有共和国开国将军黎原;有旅美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赵浩生。息县境内有息国故城、赖国故城、秦楼等遗址,息氏、赖氏、白氏均发源于息县。2009年,息县在淮河岸边发现了距今3500年的商代独木舟,现陈列于信阳市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
临淮滨水 生态宜居
息县南有濮公山、淮河和桃花岛,东有澺河,西有清河,中有龙湖和凤湖,具有“一山一岛两湖三水”环绕的地理格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近年来,息县强化规划主导,注重城市设计,在全县描绘了“一条大河润两岸,一山一岛紧相挽,一龙一凤映如意,一张蓝图十二团”的壮美画卷。目前,息县城区建成面积达到24.5平方公里,形成了“七纵八横一环”的路网框架;建成了北城广场、息州广场等一批公益设施;启动建设了龙湖公园、息州森林公园;狠抓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县城”“市级园林县城”,所有乡镇被评为市级卫生乡镇。
红色精神 根植沃土
如同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商城、光山、罗山等地一样,息县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不但走出了廖政国、黎原两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也走出了王遵义等一批老红军。
1947年夏,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在息县抢渡淮河,并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彭店会议和小王湾会议,最终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挺进壮举。刘邓首长在息县淮河大埠口,亲自寻找淮河渡口,竹竿探水,留下了一段“将军试水”的历史佳话,更留下了息县人民热血激情的红色记忆。
为缅怀革命前辈丰功伟绩,息县人民政府投资3000万元,在渡淮旧址处建立刘邓大军渡淮广场、纪念碑和陈列馆,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波澜壮阔的历程,弘扬光辉灿烂的革命精神。让将军试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无畏精神,成为息县人民最宝贵的精神力量。
食品产业 异军突起
息县地处中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南北方生物均适宜生长。全县有可耕地193万亩,盛产水稻和小麦,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之美誉。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40万亩,息县以全市1/8的人口承载着全市1/4的粮食产量,夏粮总产量占全市的1/3强,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1/50,是全省最大的优质弱筋小麦种植基地,是全市唯一一个连续九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县。
立足于南北双栖主粮产地、古息壤黄金主食带、淮河生态保护中枢三个“全国唯一”的资源禀赋,息县提出了“生态主食、膳待国人”的发展使命,着力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截至目前,以营养主食、休闲食品、生态饮品三大系列为主的食品产业蓄势崛起,初步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从研发到检测,从流通到消费的全产业链。县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0家,建成投产61家,主导产业25家。
秉承革命精神,建设时代新城。如今,息县走过崎岖,正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向着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方向再出发,破浪前行的壮美景象必将出现在这片古老大地上。
(文/曹新俊 图/徐 维)
息县名片
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县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中国金融生态文明县
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中国最佳和谐安定城市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县
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河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县
河南省最佳投资城市
河南省企业服务先进单位
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和省绿化模范县
河南省产业转移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