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风雨踏歌来,鲲鹏展翅今胜昔。2011年至2016年,70万浉河儿女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执着前行、跨越发展,大美浉河各项事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大局稳定、反映良好的鲜明特征,谱写出了一曲壮丽的乐章。
持续求进稳增长
五年间,浉河儿女迎难而上谋发展,积极应对新挑战,主动顺应新常态,全区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健康平稳的好态势、好气势,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市前列。
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63.2亿元,是2011年的1.63倍,年均增长9.6%;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达到10.84亿元,总量是2011年的2.1倍,年均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26亿元,总量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增长10.8%;
固定资产投资284.2亿元,总量是2011年的2.55倍,年均增长20.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9.9亿元,总量是2011年的1.93倍,年均增长1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7.7亿元,总量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增长1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工业的比重达27.3%;
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811.7万美元,是2011年的1.5倍,年均增长8.6%。
坚定不移调结构
五年间,浉河区始终把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12.5:36.5:51.0,三产比重较2011年提高4.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进一步确立。
新型工业加速转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雄狮装备科技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安信茶叶等4家企业在四板挂牌,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全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11年的2家发展到现在8家。
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商物流组织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制定出台了电商物流发展10条优惠政策,全区电商企业五年来发展到近300家,培育出了信阳网营、鼎盛电商等一批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电商物流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两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成为引领全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
特色农业的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始终把茶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来培育,科学制定了《信阳市浉河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0万亩,较2011年净增16.7万亩,涉茶产值达到62亿元,成功跻身“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区”“全国十佳生态产茶县区”,连续八年蝉联“中国重点产茶县区”,茶农增收、茶叶增效和茶产业现代化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全区加快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和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了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特色农业、高新农业科技展示园区、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园区,形成了东双河、柳林的板栗和农产品冷藏,十三里桥的草莓和甲鱼,沿淮乡镇和双井的蔬菜,谭家河的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板块。
打牢基础利长远
五年间,承载着全区经济发展厚望的金牛物流产业聚集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主导产业逐渐明晰,发展方向逐步明确,浉河区在加快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运营结算中心、电商物流组织中心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2015年“双十一”当天,从浉河区发送的订单总数达到56.53万单,总销售额2.76亿元,迅速在中国电商物流界异军突起,一举助推并奠定了信阳成为新兴电商重镇的地位。2016年“双十一”,全区电商销售总金额达4.89亿元,发单量达119万单,同比增长112%,鄂豫皖一日达订单发送量突破百万大关,同比增长106%。当前,信阳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从2011年到2016年,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入驻“四上”企业达到118家,从业人员由1.25万人增加到3.98万人,主营业务收入由38亿元增加到280亿元,实现增加值55亿元、税收6亿元,先后荣获“中国物流十大创新园区奖”“中国物流园区建设运营金奖”“全国优秀物流园区”“河南省最具竞争力产业集群金星奖”。
特色商业区从无到有,建成区面积达到0.75平方公里,要素集聚能力持续显现,成功入选2015年度河南省十快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获得500万元奖励资金,发展指数上升至全省第七位,成为主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6年,浉河区特色商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量6.12亿元,增长20%,改造建设区内道路20公里、供水管网10公里、供电管网15公里,入驻规模以上企业43家,规模以下企业60家,个体工商户2483户,吸纳从业人员6404人。
五年来,全区累计签约项目211个,引进省外资金83.72亿元,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浉河区坚持保护生态、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一系列举措让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区”等殊荣花落浉河。董家河睡仙桥成为全市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环湖中国最美茶乡、沿107国道豫风楚韵、沿淮高效农业三条精品观光带初见雏形,中国最大最美茶乡已成为浉河区响亮的一张名片。
大党工委制建设成效显著,三级网格、五级组织架构全面建立,充实社区工作人员90人,改造提升社区办公用房35个。2011年,全区还有37个社区没有办公用房,现在,所有社区都配有办公用房。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村及社区人员薪酬待遇持续提高。其中,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标准从2011年的1200元提高到现在的2300元,增长了91.7%。
狠抓统筹促协调
始终围绕“宜居浉河·大美茶乡”建设方略,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6.31%,较2011年提高9.14个百分点。
五年来,先后建成了正商大道、新七大道、春晓路等一批市政道路,改造提升老旧小区74个、背街小巷108条,建设县乡村公路412.5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51座,解决了7.4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创建国家和省级卫生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新增植树造林16.37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3%,成功跻身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发展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等称号,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改善民生保共享
五年来,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惠民生,社会事业实现长足进步,民生“新答卷”亮点纷呈,全区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82.8亿元,年均增长11.8%,占地方公共预算支出的76%。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加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380元和13140元,年均分别增长9.5%和11.2%,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幸福感不断增强。
五年来,全区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63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6万户,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校89所、乡镇卫生院6所。累计发放各类保障性补贴资金3.7亿元,实现新增就业10.8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共建共享的格局基本形成。
五年来,全区上下持续丰富民生建设内涵,着力建好民生工程,不断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精心编织好群众“菜篮子”;在城乡道路建设方面不断加大人、财、物等的投入,全区境内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里程达59.19公里,投资额为36354万元,完成了县乡公路29条,建设里程208.33公里,总投资24401.2万元;完成了通村道路126条,建设里程204.2公里,总投资6869.9万元;完成危桥改造71座,总投资11577.02万元;持续实施城乡绿化建设工程,完成南湾湖上游排放不达标生猪养殖场关闭取缔工作,在环湖乡镇建成了一批河道生态修复、水质净化及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有效保护了南湾湖及上游地区的生态植被,净化了人民群众的“大水缸”;扎实推进市一高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原校区置换工作,实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进线人数从2011年的355人增加到2016年的827人;着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市第三人民医院业务收入从2011年的1974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5090万元,市二中医院业务收入从2011年的1823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2971万元,市眼科医院业务收入从2011年的720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1387万元;推进安居工程、公共基础设施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完成,大美浉河的民生之美日益彰显,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攀升。
五年来,全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33464.1万元。发放五保资金共计2907.18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共救助困难群众14706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共计2043.91万元。累计救济灾民3万余人次,纳入扶贫兜底921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858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895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337人。
如今,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豪迈奋进的浉河人正思索着如何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如何实现发展、生态、脱贫、民生的四大基本要求;如何巩固提升“三大平台”建设成果,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突出为民宗旨的总体部署……一幅壮美的发展蓝图,正在浉河人民的逐梦征程中交融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