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 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靠改革驱动 向绿色要效益


——我市林业走上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水源涵养林保护了信阳的饮水水源地——南湾水库生态林
苍山劲松
绿色廊道
郁树青泽
茶桐混种
绿海白鹭

本报记者 周海燕 康继勤 徐磊

“分山到户,一山多主,一主多山。小而分散,分而不治”和“有山无力开发,有钱无山开发”,这个曾在新县广为流传的段子,如今已经成为过去。现在的新县,已经变成了“人往山上走,钱往山上投”。

近日,记者在新县采访时,市林业局局长肖国平告诉记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倾力打造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完成造林209.28万亩,抚育改造187.11万亩,义务植树9096.1万株。

据监测,2016年年底全市林地总面积1034.85万亩,有林地面积866.34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379.14万亩(包括国家级公益林292.58万亩、省级公益林86.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11%,比2011年年底增长1.67个百分点;森林活立木蓄积量3068.8万立方米,比2011年年底的2670.3万立方米增加398.5万立方米,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达每公顷61.97立方米。通过大力造林、护林,我市的山区、丘岗、平原以及村镇得到有效绿化,森林生态功能作用显著。经估算,每年我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超过430亿元。

目前,全市9个县区全部建成“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商城县被省林业厅命名为“河南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201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重大决策。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我市的城乡绿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1%,绿地率36.94%,人均公共绿地12.73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7.16平方米,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4%。2015年11月,顺利通过全国绿化委员会的核查验收。2016年2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我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让绿变产业 让产业变绿

绿色森林是美丽,也是生产力。让绿变产业,让产业变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林业绿色产业,强力打造绿色产业聚宝盆。

坚持兴林富民,不断促进林业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是市委、市政府发展林业产业的基本理念。近年来,随着我市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林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林业产业化集群初步形成,效益不断提升。如今,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435.05万亩,其中茶叶种植面积210万亩,板栗108.67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47万亩,油茶种植面积66.36万亩,小杂果面积3.02万亩。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达到86.6万亩。年均向社会提供木材19.32多万立方米,年均提供干鲜果品等特色经济林产品19.11万吨。森林生态旅游与休闲人数年均达到17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4亿元。林下种植经营面积达到85.33万亩,林下养殖规模达到200.6万只(头)。全市林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82.9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71亿元,林业产业呈现出一产稳定增长、二产比例增加、三产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专项行动 强力保护森林资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市建设,市委书记乔新江、市长尚朝阳分别就林业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还把林业生态建设纳入责任目标考核体系,与各县区等层层签订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书。各县区都纷纷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林业生态建设指挥部或领导小组,亲自安排,深入一线,全程督导。

为了全面提升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我市林业系统先后开展了“利剑”“清网”“天网”“雷霆”等专项行动,查处各类案件2677起。森林资源管理持续加强。全市森林资源采伐75.48万立方米,占省下达限额的26.69%,林木凭证采伐率、办证合格率均在95%以上。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多年来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低于1‰的控制指标。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全市主要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0.3‰以下,松材线虫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加强自然保护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森林公园(湿地)1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89.11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7%,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保护区网络。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出台了《信阳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出版了《信阳古树名木》,全市92个树种、3421株古树名木、63处古树群全部进行了登记、编号、建档,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保护率达到97%以上。

抓改革 促林业与生态和谐发展

“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对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必然。”谈起林业改革,肖国平如是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充分调动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极大地释放出林地蕴藏的巨大潜力,初步呈现出森林资源增加、农民群众增收、林业经济增长的“三增”局面。

5月19日,根据省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批复文件,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信阳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全市9个国有林场改革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确保2017年年底全面完成改革任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创新林权交易模式,在市本级和七县两区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新开发的信阳林权流转信息系统已开通运行,实现了全市联网,信息共享,方便了群众办事。全市林权流转面积达143.6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18.3%;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立林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503家,其中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2个,河南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27个;扩大林权抵押贷款,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6.1亿元,贷款余额3.3亿元;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全市国家和省级公益林投保面积377.8万亩,参保率99.67%,有效降低了林业经营风险。今年5月份,信阳市林业局被河南省推荐申报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

科技引领 让林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历史一再证明,中国林业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与林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分不开的。肖国平告诉记者:“可以说,信阳林业的发展如果离开了林业科技的创新,信阳林业转型升级就不会有今天快速发展的局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林业科技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突出创新、强化应用、升级产业、服务林改,在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科学技术普及、标准化和条件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全市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科技成果推广示范覆盖率达到50%,林木良种使用率达95%。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8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印发林业科普宣传资料图片3万多份,培训林农6万人次;林业信息化快速推进,建成了覆盖县区林业局和各直属单位的林业政务专网,建成全市森林资源数据库、营造林管理等林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全市林业网站群;林业投资持续增加,5年来落实林业建设资金60.58亿元,其中:中央及省级17.68亿元(省级财政3.39亿元,中央资金14.29亿元),市县财政4.2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26.52亿元,利用外资和贴息贷款12.13亿元。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2131户。

如今,“靠山吃山”对46岁的叶锡明来说,已不再是一个概念了。作为新县国有林场的工人,10多年前,叶锡明靠砍伐金兰山上的大树卖钱,累死累活一个月才有两三百元的收入。现在,还是靠金兰山,他新开了个农家饭馆,每月收入两三万元。

“都是这几年县里搞生态林业改革给俺带来了好处。山绿了水清了,来这里休闲度假的人多了,我守着青山净赚钱。不光我不砍树,我还管着不让别人砍呢!”叶锡明指着山上茂密的森林说,一脸的喜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