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磊
“房屋主体、内外粉、门窗、水电”是全市对出山店水库浉河、平桥两区移民安置点建设进行督查和综合评分的4项标准。5月12日至20日,游河乡张湾村安置点分别在全市和浉河区的工程建设督查和综合评比中多次摘得桂冠。在大部分安置点的房屋主体仍未全部完成的时候,该村安置点的4项指标均已全部完成并进行了质量验收,成为出山店水库移民安置点建设工作中的“先行者”。张湾村是如何做到的?5月21日,记者来到该村,与这个“先行者”进行了一次“零距离”接触。
化阻力为助力 变难点为亮点
“从不让难题在村里过夜。”张湾村党支部书记左攀高斩钉截铁地说道,“自出山店水库移民工作开始以来,我们村始终坚持‘发现问题,立即处理’的原则。”
问题解决得越早,效果就越好,偶尔还会有额外的收获。该村每周召开两次移民工作例会,汇总全村556户村民的各种问题,并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他们在开展移民动员工作时了解到,村里的种粮大户韩德良连续5年流转了近300亩土地种植水稻和小麦,每年净收益有10多万元, 韩德良和村里很多小农户都不愿意搬到新区。于是村里立刻召集村民代表,召开紧急会议进行讨论,当天就制定出了在本村建设后靠安置点进行就地安置的解决方案。方案通过审批后,他们立即开展安置点建设工作。村干部干劲十足,村民们欢呼雀跃,张湾村安置点应声开建。
所谓的后靠安置点,就是在半淹没的移民村中,选择在非淹没区建设安置点,将淹没区的村民搬至非淹没区安置。这种在本村建设后靠安置点进行就地安置的办法,不仅充分满足了移民的各种意愿,也解决了移民工作中的攻坚难题,如小农户的收入来源保住了,大农户也可以继续为村里的农作物种植做贡献,而且彻底避免了旧房拆除后需要外出租房过渡的麻烦。张湾村有效地变阻力为助力,把难点变成了亮点,后靠安置点也成为游河乡11个移民村中唯一一个安置房能按时满足入住条件的安置点。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源于村支“两委”一切工作以移民为中心,村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
将我心比你心 变劣势为优势
实行后靠安置方案以后,张湾村移民安置工作分为本村安置和新区安置两个部分,共有平房、两层房、两层半洋房和带有门面的四层房4种户型,成为游河乡11个移民村中安置点户型最复杂的一个,施工难度成倍增加。留在本村的513人,不是大小农户,就是子女在外的老弱病人。在对本村120套安置房的分配中,该村工作组挨家挨户了解移民的意愿,对他们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住房需求等进行综合统计,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安置房楼层和户型的分配。村里的张中振和他的老伴都已年近七旬,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而且老两口都患有多种老年疾病,只想留在老房子里居住。于是,村干部分成两组,每天轮流去讲解移民政策的好处。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动员工作。安置点建成后,工作组还详细地把每一种户型的特点跟老两口说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老两口经过反复变动,终于挑选了一个让全家都满意的户型。
“要站在移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移民需求。”村主任张连生充满温情地说。类似张中振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张湾村安置点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做到了将心比心,想移民之所想,利用多户型,成功地把劣势变成了优势,最大限度满足了移民的需求,成为全乡唯一在多户型分配工作中户户移民不揪心的安置点。
借外力增内力 化矛盾为和谐
在早期的征地拆迁工作中,张湾村也遇到过不少难题。有少数移民在听了政策宣讲后,经过多次动员,仍然不愿意搬迁,还有些移民一日三变,反复无常。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该村连续召开两次紧急会议讨论解决方案。按照方案,他们找到了本村移民的亲朋好友前来助阵,借助“外援”巧妙地打起了“感情牌”。据调查,经过大家坚持不懈、齐心协力的合作,村民们慢慢熟悉了相关的移民政策,开始表示愿意理解并配合村里的移民安置工作。
矛盾化解后,村里随即召开会议进行总结。经过讨论,制定了时时为移民、事事为移民、全心全意为移民的“三为”工作法。“我们时常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移民的需求,组织人员进行移民附属物的认定,对坟地、树苗等物进行准确详细的记录。”村会计张建东告诉记者。
早在4月10日,张湾村安置点建设就全部完成,小区内绿化、水电、路灯和公厕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为消除移民的后顾之忧,该村组织了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移民督导干部和群众代表,逐户对房屋质量进行验收。当天,他们发现了个别房屋墙体的粉刷出现细微裂纹,少数房顶出现了轻微的渗水现象,小区内的绿化面积也稍有不足,于是验收组现场对这些地方进行了精确测量和记录。第二天,施工单位就完成了对这些墙体和房顶的修整,随后又进一步提高了小区的绿化面积和质量,让村民们切身体会到村支“两委”事事为村民、移民干部处处为移民的诚意,用实际行动营造了干群和谐的工作氛围。
一切为移民服务,是张湾村村干部开展移民安置工作的基本方法,更是他们的行为准则。村党支部书记左攀高充满信心地说:“只要基层干部尽最大努力为移民做好服务,移民安置工作就能披荆斩棘,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