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 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平桥:生态旅游更无前


乡村荷塘
新集高效农业观光长廊
城阳城出土的编钟

本报记者 周海燕

以美为梦,以梦为马。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 “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各地纷纷踏上了绿色生态的崛起之路。

平桥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勇于创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而走出了一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之路。

今天,我们推出这组平桥区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图画,其目的就在于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美丽乡村:郝堂

一会儿阴,一会儿雨,去往一个豫南小村的路上,水汽淋漓,云山苍茫。

这个小村,叫郝堂。

郝堂村位于信阳市平桥区。村路依山沿河,路面是平整的碎石,雨水直接渗入地下,也丝毫没有影响山区水系的流动。即使到了初冬,草木依然抖擞着生长的姿态,随田埂起伏,在山坡上蜿蜒。人说,这个村子,跟画一样。

村里人说,郝堂很好找,春天跟着映山红和紫云英走,夏天找荷花,秋天遍地野菊带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的老树……

让人无法忽略的路标并不全是为了观赏。每年稻谷收获之前,村民们撒下大把的紫云英。这本是千百年沿袭的绿肥种植,但随着农药化肥的兴起被逐渐忘记了。这两年,村里改变了对土地一味索取,开始懂得给与,渐渐形成了2000亩紫云英,为土地解毒,修复土壤,为发展有机农业做准备。而荷塘是全村水系改造的重要一环,是生活污水最终分解消化的地方。这本是中国乡村污水循环最传统的方式。

干净的村庄,才是美的。

村里给每家每户发了两个桶,垃圾进行干湿分离。曾有人不肯搞垃圾分类,志愿者就给他院子周围种上花,第二天垃圾不见了。

四、五年级的孩子们被请出来当卫生评比员,挨家挨户检查卫生。孩子们一丝不苟,又不讲情面。一晌走个十几里也不觉得累。卫生差的人家自己觉得丢脸,卫生好的人家发脸盆、床单作为奖励。就这样,不仅家里干净了,河沟里的垃圾都被捡完了。这个小小的村落也找回了流水清清。

这个村庄,真的是画家活生生地画出来的。

荷塘中的村路,触碰到不少人多年前的乡村记忆。进村看,自然散布的民居房屋,更让人惊喜——豫南的狗头门楼、清水墙,用木头垛起的柴扉,依水的小桥,精心修葺的土坯房翠竹掩映,溪水环绕。村民正在进行着一次庭院改造,“这都是画家画出来,我们比着盖的。”

画家孙君,从外乡来,10年前开始给农民“画房子”。他的工作室里,画满了建筑草图。主人家改与不改,全凭自愿;如何改造,充分协商。村民张厚健说,过去村里都觉得贴白瓷砖的房最好看。直到看了他家“画家画出的房子”以后,二三十户人主动参与进来。再后来,十里八乡的人都慕名来学,村民开始为自家的房自豪了。

这个画家画出的村子,原本并不美丽。郝堂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曾经和中部众多的村庄一样,闭塞、贫穷,青年外出、孩子留守、老人无依,“小河都被垃圾塞满了”。

近年来,平桥区委、区政府将郝堂作为全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试点村,坚持用最自然、最环保的方式来建设美丽村庄:用本地的材料修建了村道,对路两边进行了绿化;对部分有碍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房屋进行了迁建,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进行旧房改造和新房建设。看到了郝堂村发展的前景,现在,村里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而让画家留下的理由,是村子原本就有的魂儿。几年前,像孙君一样的志愿者陆续来到这里,开始了对心中美丽乡村的改造。在他们看来,村里留下了很多百年老树,是个心有敬畏的地方。

的确,村里有这样的坚守:树是最宝贵的财富。村中央是一棵几百年的银杏。沿河很多上百年的老柳树。村头也有几棵百余年的皮柳。当年就被树贩子看上了,反正是村里的树,不属于谁家,有人跃跃欲试,想砍了卖钱。老红军吴象点站在树前头说,想锯树,先锯我的腿!树就这么着守住了。

被改造的,不只是环境;守住的,也不仅是树。环境的美化,带来的是人心的凝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外来的驴友甚至不习惯村里的讲卫生,随手扔的垃圾竟被村民捡拾了,这怎能不让这些城里人大感羞愧。

离开时,村干部对我们说:农村建设像茶,有甘有涩,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把最好的茶性冲泡出来。看来,这方法郝堂找到了。

在农村,一辈子最重要的三件事是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盖房子排第一。以前后生们出去打工,恨不得一辈子不回来。现在他们时不时带着有头有脸的人回来,炫耀自家房,炫耀自家的村,自豪得不得了。郝堂村民张有志说,这里让人眼前一亮——它是全新的农村,又让人找到归属——它是原汁原味的农村。

新集:休闲度假的新风景

在豫南重镇明港镇,有一个美丽乡村,这个村的名字叫新集。新集村地处明港镇西部,位于蜿蜒起伏的丘陵之上,地处南阳、信阳、驻马店三市交界处。“醉是夕阳西下景,田间楚楚泛金光”就是对新集美景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新集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区表彰,得到省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新集美丽乡村建设,遵照不改农村风味、简朴实用、自然和谐的原则,动员农民朋友改造住房,整理房前后院卫生,修补院墙沟渠,改善居住环境。利用废弃院落先后改造出村图书馆、儿童快乐家园、妇女之家、村卫生室,建设文化广场、公厕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新建3条入村道路,新建跨河大桥一座,方便了群众出行。

新集村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新集村村规民约健全,通过对《村规民约》的细化修订,形成了完善的家园环境综合整治、产业发展、邻里团结互助等规划和制度。提高了广大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了新集村党员干部的自觉监督意识,有力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新集村建设有村卫生室和治安哨亭,在入村主要路口安装监控设备7处,并与镇治安监控平台连接,实行24小时监控,保障了村民安全,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数。目前,新集村养老保险率达100%,全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4794元增加到2014年的7815元。

近年来,政府加强对新集村的农业产业引导和扶持,成立了莲缘合作社。盛夏,来新集赏荷花、品莲子的游人络绎不绝。合作社不仅给种莲的农民提供技术,而且还帮助收购销售他们卖剩的莲子,村民的收入高出了很多。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产业的支撑,群众的口袋鼓不起来,美丽乡村终究是一件华丽的外衣。基于这一认识,明港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

新集村优良耕地多、林地多、水面广、水源足。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新集村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展示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新集村集中流转承包近600亩土地,通过平整土地、修渠挖塘,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新集村通过建设跨河大桥、河道治理,进一步丰富村里的自然风光;在旧房基础上,改造出农家书屋、供销社、小卖部和农家院等富有特色的各式建筑,吸引游客参观体验。同时,结合打造美丽乡村的要求,引导大户种植大片高产油菜、优良稻谷、经济林果、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水产养殖等。新集村冯庄高效农业产业化项目已经开始实施,集中打造风景长廊,建设油菜花、紫云英、荷花观光带,生态农业观光园及林果采摘园。推行绿色生态产业链,目前有数十家特色农家乐、垂钓园、农家客栈等餐饮服务行业营业,吸引了周边城市居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进一步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楚国故都:城阳城址

这里曾是繁华喧嚣的楚国都城,也流传着脍炙人口的动人传说。这里曾激发着文人墨客的豪情壮志,也引发着考古学者魂牵梦萦。这里出土的青铜编钟震惊中外,用其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回响太空,声震寰宇。这就是国务院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楚国故都城阳城址。

1956年,天气干旱,长台关乡刘庄群众发现西山岗上有片地常年潮湿,便在潮湿处打井抗旱。打下几米后发现了一些木料和一些铜制品。经逐级上报,1957年3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打井处发掘了一座古墓,命名为一号墓。1958年春,在一号墓东10米处发掘了二号墓。经考证,一号墓、二号墓均为战国楚墓,墓主人分别是楚国司马眅及夫人。两墓共出土乐器、生活用具、兵器、马车器、木俑、镇墓兽、装饰品、丝织品、竹编、书写工具和竹简等文物1317件,特别是一号墓出土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关注。这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呼号曲,1957年向全世界首播,以迎接新年。1970年又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响彻环宇。长台关楚墓出土的珍贵文物,曾引起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的极大关注。郭沫若、顾铁符、黄盛璋等都研究过城阳城址及其墓葬,日本著名学者井上靖也到此实地考察,并发表过学术论文,给予其极高的评价。

2000年12月,信阳市文物处在此抢救清理了六号墓,出土各类文物约200件。

2002年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市文物局联合抢救发掘了七号战国墓,出土了铜器、玉器、木漆器、陶器等各类文物700多件,其中两组套装青铜酒器“金碧辉煌、一丝不锈”,堪称稀世珍品。大量珍贵木漆器的出土,为楚文化增添了宝贵的文物资源。

至今,已抢救性挖掘到九号墓。据初步探测,城阳城址一带尚分布有1000多座古墓,其中大型楚国贵族墓葬就有百余座。

城阳城址处于淮源之上,南北过渡带,被誉为“江南的北国、北国的江南”,它融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之大成于一身。这里是中华典故的发源地,也是孔子周游列国所经路线的最南端,还流传着许多令人回味的民间故事,是楚族人当时精神文化的渊源地。

“亡羊补牢”的典故。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湖北江陵),“襄王流掩于城阳”。在楚生死存亡的关头,楚顷襄王让人把庄辛从赵国请回,召开了一次务实会议。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已至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庄辛帮助楚王分析了问题,把握了时间,稳定了大局。作为楚国上下的一种精神和信念,“亡羊补牢”付诸实践,楚国依据义阳三关,用“申息之师”,借淮河天险,挡住了秦军的进攻,使楚顷襄王缓过劲来,也使楚国历史又延续了55年。

锅底湖的美谈。传说古代在此练兵时有一口大锅,做一锅饭,不管有多少人都可以吃饱。此锅在楚国迁都时不便运输,便被沉到湖底。人们常说:“大锅千斤重,弟兄八人抬得动。大锅最明理,兄弟八人抬得起。”当时方圆百里内,亲兄弟八人的人家很少。有一家亲兄弟七人和一女婿,欲得宝锅,便相约一起到锅底湖去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大锅抬出水面。这时,老七喊了一声,“姐夫,加把劲儿呀。”这一喊不当紧,表明他们不是亲兄弟,宝锅一下子沉到湖底,再也没有人抬起过。从此,城阳城一带的姐夫、妹夫都称哥或弟。 (文字照片提供:平桥区委宣传部 平桥区旅游局:刘国启、刘海英、李江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